高考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策略浅谈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诚然应当认识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但是只要现行考试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教师就不会放弃对学生的应试训练。目前的高考应试训练既是必要的,也是师生的必然选择。教师如能正确处理应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的训练,则未必不能取得提高语文素质与提高应试成绩的“双赢”结果。然而目前的高考复习及应试训练的确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必要的战略调整,运用科学的策略和方法。一、高考语文复习症状与矫治对策目前高考复习的症状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三段模式+全真模拟”。所谓“三段模式”即高三学年的语文复习一般有以下三个阶段:(1)高三上学期完成高中教材的教学任务,为迎接毕业会考首轮进行分册复习;(2)根据《考试说明》进行第二轮的“考点”分项复习和训练;(3)第三轮的综合训练。在第三轮的复习训练过程中,一般安排不少于三次,间隔周期大约一个月的“全真”模拟考试。必要的模拟考试不可少,如何安排复习和训练,教师也有自主权。但目前的这种模式之所以说是“症状”是因为它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科之间的冲突。各学科集中在最后阶段复习,势必因为都增加训练量造成时间不敷利用的矛盾。第二、学生身心的疲惫。由于上述原因,学生生理疲劳自不可免;由于复习的内容为“旧知”,而复习的手段如果单一和陈旧,则很容易诱发学生的心理疲劳。第三、训练观念的狭隘。在习惯采用“三轮复习+全真模拟”应试训练模式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训练观念是比较狭隘的。其主要表现是:《考试说明》中“不考”的则既不教学,也不训练;把语文能力操作实践活动“窄化”为书面作业乃至大量做试题;把应试能力训练的空间等同于课堂,在最后阶段则把课堂异化为考场……上述三个问题极易造成语文应试训练效益不高的后果。因此有必要转变观念、调整策略,以提高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转变观念,正确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训练关系,具体说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教学大纲》对学生语文素质要求,正确处理“教”与“不教”的关系。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有五个层次的目标,即: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发挥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以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目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素养有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既包括了语、修、逻、文的知识传授,字、词、句、篇的操作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这些显性目标,又包括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等隐性目标,二者有所偏废,就没有发挥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也就谈不上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防止偏废的办法,就是正确处理“教”与“不教”的关系。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人们常将之简化为“教是为了不教”。所谓“不教”,在于通过“教”使学生具有自学、自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教”与“不教”的关系,首先,“教”是基础,教师应科学地传授《大纲》规定的语文基本知识;其次,“不教”是目的,而要达到目的,又必须注意通过“教”使学生掌握自学、自悟的方法——即重视“学法指导”。否则,“不教”就会落空。(二)明确《考试说明》对学生素质考查特点,正确处理“考”与“不考”的关系。在努力完成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目标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应试能力训练,对此我们认为并不违背素质教育宗旨;实际上,着眼素质培养的能力(包括应试能力)训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既并行不悖,事实上也无法割裂。高考语文的《考试说明》是进行有效的应试能力训练的指南。它对高考语文能力划分为五个层级,对高考语文考试内容又明确划分为若干个考点。由于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九十年代以来不断趋向语文实际应用能力考查,在语文教学中如不注重学生语文素质全面培养,也是不能适应高考的。对执教者而言,在明确《考试说明》对学生素质考查特点之后,还存在着一个正确处理“考”与“不考”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