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瓦尔登湖》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当品尝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肯定产生了很多感想,须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很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瓦尔登湖》读后感1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瓦尔登湖》这本书时,我还小,大约在念小第1页共54页学五六年级,沉迷的是富有情节的故事小说,对散文式的文章,统统不屑一顾,所以乍一翻看,觉得很是乏味,想也没想就把它扔回了原处,再说,封面上都是灰尘的书,想必是不值得一读的吧!多年后,我上高校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可谓琳琅满目,看着远比小书店多好几倍的书,从一个书架移到另一个书架,脚都挪不动,无意间,又看到了这本书,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梭罗是美国的闻名作家,哲学家了,也许人就是这么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带出了图书馆。要真正看懂一本好书,是不简单的,欲知其人,须得听其言,观其行,而要了解一本书,不仅要了解书的作者,也要了解此书创作时第2页共54页作者所处的境况以及当时大的社会背景。脱离了这些,书为死物,你既无法深究什么,也无法获得更全面的思索。亨利——大卫——梭罗,美国闻名作家,自然主义者,哲学家,改革家,16岁进入哈佛高校学习,其思想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来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梭罗26岁,正是青年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于名利追逐的年纪,可是梭罗却摆脱了俗世的枷锁,独自由瓦尔登湖湖畔建立了一个小木屋,生活中的一切皆为自给自足,《瓦尔登湖》便是他在湖边两年生活里大小琐事的记录和思想的随笔。19世纪的美国,被历史学家们认为是独立的美国文化诞生和生第3页共54页长的时期,当时闻名的思想家爱默生提倡崇尚自然力气和人的自我本真,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而梭罗较之而言,注意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在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日子里,他用流水式的方法登记了建立木屋的每一笔开销,除去原木,石头和沙子,他一共花费了28。125美元,这个花费在物价飞涨的今日来说简直不行思议,而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其实也同样难以置信。人们总是说,赚这点钱够干什么呢!于是又接着拼死拼活的劳动赚钱,等到钱攒够了,却发觉物价又涨了,只能望洋兴叹罢了。《瓦尔登湖》读后感2第4页共54页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试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艳羡。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领悟“人能够活得很简洁,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宝而丢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四周众多地方,描述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微环节。最终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第5页共54页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艳羡。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四周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袤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四周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别的好处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很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沉醉。他在描述“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下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方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漂亮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第6页共54页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向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袤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兴奋,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证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才智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移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困。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