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作文自我修改的能力【摘要】:培养小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首先要指导他们了解比较规范的修改符号,调动起他们自己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从小处着手,以点带面,层层递进,并且采用多种方式来修改。最后,这种能力是在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关键词】作文修改符号自我修改策略“三分文章七分改。”一语道出了写好文章的关键。古有贾岛“推敲”的典故,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对“绿”的斟酌与考量的故事。此两者可谓文章修改史上的千古佳话,更是后人用以自勉与效仿的范例,是文人墨客历来所顶礼膜拜的。“修改”是本文的一个关键词,“改”,顾名思义是“改动、改换”的意思,文章中有不合乎逻辑的,不合乎生活规律等要改掉;而“修”呢?“修”有“修改、修葺、修饰”之意,是指文章中不够优美的地方要加以完善,读不通的句子要修改使它具有美感和文学味。“修改”是个动词,需要人来做。修改的主体是谁呢?通过调查,实践发现,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写,学生写好教师改”,细看学生的作文本,上面有老师的眉批、旁批、总批,可谓呕心沥血、煞费苦心。教师成了学生写好文章的拐杖,如何让学生自主完成写作,并进行自我修改,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所追寻的。“自我修改”是把修改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完善自己的作文。这是要培养作文的能力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修改的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为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明确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如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怎样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修改作文?我们结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并请教了其他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前辈,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并得到了一些收获。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让他们知道修改作文常用的一些比较规范的符号——修改符号。熟识、牢记这些符号,让修改作文规范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这篇课文的后面附着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的文章片段,里面有比较全面的修改符号。结合课文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作文修改符号。学生通过反复读,小组合作讨论后发现,修改作文常用的符号有以下几种:(删去文字)(增加文字)、(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的连接)、(移动文字的前后顺序)、(更换文字)、(删去标点)、(移动到某个位置)。学生了解了修改符号,“趁胜追击”布置了背和默的作业,把修改符号了然于胸。用来“修理”文章的工具,这更是一种规范,修改文章的规范,大家熟知又都承认的规范。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了刺激学生,鼓励他们认真修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每周的日记本成了在作文草稿本上,有修改得好的词语、句子,我及时地表扬,并在班里作为范例读给大家听。一次次强化,一次次地刺激,再加上班中一些榜样的力量学生对修改的兴趣日益浓厚。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光有前期铺垫不够,更多地需要实实在在的训练,在“练”中培养能力,在“练”中提高能力。为了让学生自己掌握修改的本领,我从以下几点去做:(一)从小处着手,以点带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要从点滴开始重视细节。有了点滴的积累才有绚烂的发挥。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我力求做到“厚积薄发”。学生修改作文,我首先引导他们关注小处,如标点、错别字、词语,再到句子、段落,最后谋篇布局。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第一步关注标点和错别字。错别字中最常见的就是“的、地、得”的用法,罗列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关于这三个字的错处,以强化这三个词的不同用法。在词语修改上,结合修改病句的练习。词语搭配是否得当,常常进行是否有“语文味”,是否精确等,经常罗列作文中出现的错句,让学生修改。与原先的比较,体会修改后的效果,及时表扬改得好的。在段落的修改上,主要引导学生从顺序、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