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新进展学习班体会《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新进展学习班》的体会4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由XX市护理学会及外科专业委员会合办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新进展的学习。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对围手术期的疼痛管理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能熟悉掌握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流程。但是通过本次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新进展学习班的学习,让我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重要性。所谓疼痛管理,有一套固有的流程作为指南,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辩证关系,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理论指导的前提下,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统的按需给药的观念向按时给药转变。这迎合了一个信念,就是发展和创新。这就是本次学习给我最深的感受。所谓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疼痛则是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复杂结合的主观感受。2001年国际疼痛学会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受和情绪上的主观感受,伴有现存的和潜在的组织损伤。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并日益得到重视。无痛病房的建立,无疑是给广大围手术期患者带来了福音。一方面,可以从生理、心理上减轻病人的痛苦,促进病人恢复,降低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另一方面,给护患关系建立了很好的沟通桥梁,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国外近40年的研究表明,护士通过临床实践、研究和创新,在疼痛的知识技能发展和疼痛管理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国外的疼痛研究也发生了2次转变,一是从疼痛控制转第1页共2页变为疼痛管理,二是疼痛管理专业的组成人员从麻醉医师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为以护士为主体的模式。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独特和关键作用正日益凸显。1、护士是患者疼痛状态的主要评估者。护士每天24h守护在患者身边,最先了解患者疼痛的各种不适,护士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沟通及观察患者的面容、体态、各项生命体征等客观表现,判断疼痛是否存在。2、护士是止痛措施的具体落实者。很多止痛措施都是由护士来完成的,因此护士的基本知识、观察能力和技术水平都直接影响着疼痛控制的效果。护士除了要执行有关医嘱,按时给予止痛药物外,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止痛剂。此外,护士还可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运用一些非药物方法来减少患者疼痛。3、护士是疼痛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者和指导者。护士是患者及家属健康宣教的主要实施者。美国《癌症疼痛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中指出:“在治疗计划中,应包括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疼痛治疗方面的教育。”护士通过教育和指导,让那些不愿意报告疼痛、害怕成瘾、担心出现难以治疗的不良反应的患者解除疑惑和担忧,保证疼痛治疗的有效性,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参与疼痛的管理过程。疼痛管理是护士的一项基本职责,护士在疼痛管理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一致认同,但在我国临床工作中有关疼痛管理的研究较少,缺乏相关的观念、知识、技术和方法,以致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得不到有效缓解。因此,加强疼痛管理的教育和培训尤为重要。我国疼痛管理刚刚起步,正在步入专业化轨道。疼痛管理是一门新知识,疼痛知识的普及乃是当务之急。无痛病房的建立给疼痛管理的规范化带来了新的曙光,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与实践,可以真正的实现“医务人员积极开展无痛治疗,患者及家属主动要求无痛治疗的新局面。”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