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第五期农村骨干教师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8月20日至25日,本人参加了由安徽省普通话测试中心主办,亳州市教育局承办的省第五期农村教师普通话培训,每天早上8点半开始上课,晚上9点钟结束,吃饭匆匆,睡觉嗡嗡,学习之苦,前所未有,但受的罪和收获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一个星期下来,看到自己记下的一厚本笔记,普通话水平突飞猛进,语言文字能力有所提高,心中还是十分欣慰的,觉得培训期间生活很充实,精神很富足,也很感谢省测试中心和市教育局给我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现就这次培训谈谈自己的具体体会:一,培训内容(一)关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工作省语委办主任孙海珍在培训首日作了题为《规范语言文字,构建和谐社会》的报告,她首先简述了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由来、发展及其意义。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1956年之前,共同语演变过程大致为雅言、通语、天下通语、官话、国语,普通话使得交流更通畅,工作更便利。接着,孙主任介绍了我国推普方针政策及具体措施。从1955年到2000年,我国的推普工作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确立,标志着推普工作进入大规模的全民动员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使得我国有了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明确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在推普工作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种关系:第一是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第二是国家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的关系,第三是母语和外语的关系。随后,孙主任回顾了我省的语言文字工作历程,重点谈及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语言文字工作的四个阶段;一是1985-1989年艰难起步阶段,以学校为主基地,以师范院校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推普工作,迅速打开局面。二是1990-1995年巩固提高阶段,以“重点抓学校,社会抓重点”为工作策略,通过开展各类大赛和宣传活动,激发学用普通话的热情,增强全社会的推普意识。三是1996-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快速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四是2001-2010依法管理阶段,2006年颁布实施《安徽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是我省语言文字工作法制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此项工作依法管理跨上新台阶。最后,孙海珍主任谈到了建国60年语言文字工作成就、目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明确了与会广大一线教师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二)关于朗读省人民广播电台高级专家组成员、主任播音员魏民就朗读专题为我们做了指导和训练。魏老师讲述了自己成为播音员及取得成就的经历,强调了一名教师对学生人生的重要影响,点出教师学好普通话意义十分重大。魏老师说,普通话测试的短文朗读要尽量稳健,要使用念书调,可以不要有感情,而说普通话则要求更高,朗读必须有感情,让说、读更好听。当前学校重写作,轻说话,很多学生读书都是一个调子,就是不说“人话”,这责任就在老师身上,教师缺少引导。朗读和朗诵也有区别:朗读是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把文字转化为语言的形式,要求读的清晰,朗读的内容广泛,读时可以边看边读;朗诵是在舞台上语言艺术的展示,使用的材料多是艺术作品,读时可以配乐。如何朗读好一篇作品呢?魏老师谈到三个步骤:一是理解。任何朗读都是说话,要遵循说话的原则,当我们拿到别人的作品时,必须把作品内容理解成自己的话,这里的理解是为了表达。理解有六个方面,即把把握结构、概括主题、弄清背景、明确目的、分清主次与重点、形成基调。二是感受。感受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对作品中的人、事、物、理进行体验、回味,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的思维活动。想象应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要明确想象的目的是什么,要能用朗读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态度。三是表达。理解和感受是在内心完成的,被称为内部技巧,表达则被称为外部技巧,它必须以内部技巧为基础。朗读者在有了理解与感受之后,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让听众感动,才算完成朗读任务,因而,表达十分重要。表达的语言要以生活语言为基础,源于生活,要说成为“人话”;表达要经过艺术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