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與中國古史的重建2009/9/24從「考古學」說起考古學最早出現於歐洲,英文的考古學(Archaeology)一詞源於希臘語,意為「研究古代之學」。Archaeology在歐洲的17和18世紀,一般是指對含有美術價值的古物和古跡的研究,到19世紀才泛指對一切古物和古跡的研究,並成為世界通用的學科名稱。從「考古學」說起在亞洲,日本較早接受歐洲的考古學,最初是「考古學」和「古物學」兩個名稱並行,明治20年(1887)以後便專用考古學一詞。張光直認為中國近代的「考古學」一詞,可能是經過日本翻譯西文Archaeology而來的。該詞約在20世紀初才出現於中國學術界。對於歷史的認識─顧頡剛:疑古古史層累說──馮友蘭說:信古疑古釋古考古發現與中國文明的起源研究:從一元到多元中國文明起源:從一元到多元○二年代:中國文化西來說○○三至四年代:東西二元對立說○○五至七年代:一元說○八年代以來:多元論○二年代:中國文化西來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JohanGunnarAndersson,1874-1960)發現仰韶遺址。他認為仰韶文化的陶器與商周青銅器和現代漢族的民俗文物相似,推測仰韶文化是「中華遠古之文化」。經與中亞和中東的考古比較,特別是中亞土庫曼斯坦的安諾遺址,安特生得出仰韶文化是西來的假說。○○三至四年代:東西二元對立說主要立論者是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1935),即認為中國東、西部分屬於不同的文化系統。小屯商文化與仰韶文化間有巨大的差別,促使當時人有這樣的認知。當時其實已經有仰韶文化層在下、龍山文化層在中、小屯商文化層在上的所謂三疊層。○○五至七年代:一元說東西二元對立說認為仰韶文化向東、龍山文化向西,在河南形成混合文化。1956年,安志敏在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發現「廟底溝二期文化層」,證明河南地區的龍山文化是經由廟底溝二期文化層從仰韶文化發展而來。確立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再到商文化的一元論。龍山形成期或龍山化時期哈佛人類學博士張光直(1931-2001)的主張。中原地區的文化向四方發展,形成龍山化時期,最終奠定歷史時期中國文明的基礎。張光直著,印群譯,《古代中國考古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八年代以來:多元論中國史前文化既不是外來的,也不是從國內某一個中心向外傳播的。各地史前文化是在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彼此直接或間接地相互影響,逐漸形成中國文明。1970年代,蘇秉琦提出「區系類型理論」蘇秉琦:「區系類型理論」將中國劃分為六個區域:1.陜豫晉鄰境地區2.山東及鄰省一部分地區3.湖北及鄰近地區4.長江下游地區5.─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軸心的南方地區6.以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地區張光直「龍山形成期」的修正1986年《古代中國考古學》第四版提出「相互作用圈」理論。將公元前四千年的中國分為內蒙古長城地帶(以興洼文化為最早)、仰韶文化(河南澠池)、大汶口文化(黃河下游)、大溪文化(四川、兩湖)、太湖長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台北八里)等。張光直「龍山形成期」的修正龍山形成期的擴張之解釋基礎已經不存在。但龍山形成期是真有的。中原的文明偶然被四裔超越,四裔的文化在碳14的測定中有時被放在比中原更早的地位。過去考古學的經驗告訴我們,新材料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出現,而建立在老材料上的假說一定會坍毀。考古發現與中國文明的起源研究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現仰韶文化。1928-1937年中研院史語所李濟主持河南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殷墟為商代晚期的都城,有巨大帝王陵墓區、發達的青銅冶鑄業和成熟的文字體系。李濟推測:在仰韶之後,殷墟之前,必有一種青銅文化,約當夏代或商前期。銅石並用的時代過去認為仰韶和龍山都屬新石器晚期,但後來的發現是,龍山文化和中原龍山文化中均有不少小件的銅器,甚至在仰韶文化中也發現小銅器和銅器痕跡,說明那應該是銅石並用的時代。嚴文明,論中國的銅石並用時代,《史前研究》,1984:1。鄭州二里岡商城1955年發現商代前期的都城遺址(鄭州二里岡商城),其中包括多處宮殿基址和鑄銅、製骨、製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商代考古及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