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赏析之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学生学习诗歌赏析。2.教师以《咏柳》和《<咏柳>赏析》为例,帮助学生跨入诗歌欣赏之门。【教学设想】1.本课上两课时。2.尽可能调动学生自学,因此采用“讨论式”“问答式”的教学方法。3.千方百计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方法是充分利用课后练习。4.本教案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5.本教案中的(一)(二)(三)是结构层次;“△”号表示一个教学步骤与需从讲授中剥离的部分;“()”内是教师的操作,学生的动作等。6.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单元全部课文。第一课时△齐读:“单元提示”“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提问: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订正:它们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一单元是自然景物这一单元是经济文化生活。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今天学习的《<咏柳>赏析》中的《咏柳》一诗是你们在小学学过的,可是“赏析”从未学过,你们一定很有兴趣。(一)总体认识(板书)(出示投景片①)1.释题2.复习《咏柳》①背诵本诗。②从体裁来分类:③从内容来分类:④本诗主题:3.关于赏析①本文的主题:②本文的基本结构:4.学法△请同学依次补出冒号后的内容。(学生补出)△订正:《<咏柳>赏析》就是对《咏柳》的欣赏与分析。学习怎样欣赏诗歌,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是老师的教学目的。△全班背诵《咏柳》。△订正:明确《咏柳》是七言绝句,是咏物诗。△请学生在“预习提示”中抓三个动词和三个名词,并搭配起来。△订正:那就是揣摩含义——再现形象——引入意境。(板书)这就是本文的主题和学法。本文的结构很清晰,第4段是过渡,全文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对《咏柳》作语言分析;后部分是对《咏柳》的艺术鉴赏。(二)阅读课文△请同学们带表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3段,讨论投景片②上的题(五分钟)。1.作者怎样串讲第一句?为什么抓住“碧玉”进行分析?通过什么进而分析全诗?2.作者怎样串讲第二句?为什么抓住“绿丝绦”进行分析?怎样进而分析全诗?3.作者抓住了第三句诗中哪一个关键词进而引出了“春风”的?△订正:明确“碧玉”是描绘柳树整体的关键词;作者是通过揭示“碧玉”的双关意义进而分析全句的。“绿丝绦”是描绘柳枝的关键词;作者通过想象,化静(万条垂下)为动(随风飘拂),进而分析全句。作者抓住第三句中的“谁”自然地引出了春风。△请同学们归纳第一部分大意。明确第一部分是对诗的语言分析,让读者从总体上理解表层含义,初步感受诗歌塑造的意境。△提问:第4自然段怎样承上启下?△订正:用总说本诗的句数和字数来承上;用提示下一部分的内容来启下。其中“但”字起到了枢纽作用。△学习第5段,讨论投影片③上的题(1分钟)。第一题:在第5段中,作者是从诗的类别的角度来鉴赏的。他是怎样从表层内涵深入到深层内涵的?第二课时△订正:明确诗人是借着柳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这样就由表及里了。△提问:春与柳有何关系?△订正:作者提到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这则民谚全文如下:(出示投影片④)。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犁。(齐读一遍)△提问:“看柳”为什么要“隔河”?△订正:早春,柳梢新芽隐约可见,要借助于隔河远望,背景烘托才得见。与韩愈的绝句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同一理。△学习第6段,讨论投影片⑤上的题(l分钟)。第二题:第6自然段是从诗的什么角度来鉴赏的?作者调动了哪些词和修辞方法来分析春风?△订正:明确作者的鉴赏角度是意境鉴赏。作者首先指出“似剪刀”,是以剪刀喻春风。又从原诗划出一串拟春为人的四字排比句“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以下又揭示“剪刀”之喻的妙处。△教师范读第6段。△请学生找本段最后三个长句中的关键语句。△订正:最重要的关键语句是“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言近而意远”和“启示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学习第7段,讨论投影片⑦上的题。第三题:请在第7段中抓三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说明诗的后两句开辟了什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