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24邓中甲温下法适用病证里寒积滞实证上次讨论了寒下法,这节课开始讨论温下法。温下法针对了里寒积滞,里寒积滞还是以实证为主。当然其中有虚实夹杂的,比如像温脾汤。但做为下法,它针对的呢,它还是以积滞实证为主。这里谈到里寒积滞,里寒的形成,那还要有个寒的来路。我们前面说,里寒证形成,有外来直中的,有寒从中生的。所以这个里寒积滞实证,在临床上要首先区分,这个寒是外来的,还是内在阳气不足产生的。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要温补结合。从功用上看,根据教学大纲,课堂讲授两个方,一个大黄附子汤,一个温脾汤。温脾汤是温补结合的,大黄附子汤是温散结合的,相比来讲,大黄附子汤是一种寒实积滞,也是里寒积滞实证。温脾汤是虚实夹杂证,这是两方面的一种治法的代表。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属二类方。主要掌握它证候形成特点,和它的用药特点。二类方它不像一类方,是全面掌握的。主证病机分析寒积里实证1.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腹痛便秘2.寒滞厥阴─胁下偏痛3.寒凝气滞─发热,手足厥冷4.寒实左证─苔白腻,脉弦紧从主治证的病机特点来看,寒积里实证,对这个证的认识,历来讨论的比较多,有几个疑点,首先一个,这个寒是哪里来的?以往有些提法比较模糊,既提它阳气不足,又提它寒邪入里。寒邪入里有外寒的味道。阳气不足,有内寒产生的意思。如果说是虚寒证为基础这个寒,然后寒性收引凝滞,导致寒实或者冷积,郁滞再当然以肠道为主,那这就不是纯的一个寒积里实,治疗上就应该温补结合。而大黄附子汤,它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而且都认为寒邪入里,治法上体现的是散寒。从古到今很多方书,提到它都是温散,而且正气基本不虚,它没有配补益药。所以说应该说这方,是寒积里实,是实证为主。那有这个寒邪,即使是外来直中的寒邪,伤不伤阳呢?不同程度会有伤损阳气,但在这里不是主要的,不是个很突出的。所以从主治证候分析来说,病位是寒邪积阻于肠道,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腹痛。而且寒邪收引,腑气不通,可以腹痛便秘。至于这个寒滞厥阴,历来有两种看法,它反应出胁下偏痛。有的人说这个胁下偏痛的偏是写错了。应该是胁下满痛。是错简了。有些医家有这个认识。有些医家根据胁下厥阴经所经过的地方,是寒邪直中厥阴所导致,厥阴经有寒,所以胁下偏痛。但是有一部分医家,这个比例相当多,就是说病位主要还是在肠道。所以胁下偏痛应该是胁腹满痛。还是寒邪凝滞造成的。由于腹痛影响到胁,是这样认识的。至于发热,历来也有两种看法,有一类认为这个发热,他不是有手足逆冷,手足厥冷吗?是有发热,又有逆冷,外来寒邪侵犯造成的。所以用细辛,一来以发散,但是多数认为是阳气被郁,体内阳气被寒邪郁而,入里之寒,郁而化热,有发热。寒实证的舌像脉像,苔白腻,脉弦紧。都是一种实证的表现。所以大黄附子汤证是寒积里实证。我看法是腑气不通,寒相突出,寒性收引凝滞,腹痛便秘这一派偏寒像,虚证不明显。多数是寒邪直中,造成伤及胃肠为主。也包括我们前面所讲,像常用类,偏寒证,正气不虚的。大黄附子汤证,也常出现。也包括像用于肠梗阻之类的,这类大便不通的偏于寒证的,正气不虚的这类。这个方也可以做为基础方。因为当年在这方面的研究当中,温脾汤也好,大黄附子汤也好,都做为基础方在使用了。另外,正气比较壮实的,过食生冷导致胃肠寒积,正气不虚,也属于这一类寒积里实证,这是做于一个成因来说,所以从治法来讲,里寒要温里,要散寒,温散的结合,同时通便止痛,所以以往对这个证候的分析,一个是寒哪里来,里寒证形成是两个大的方面。(1)阳虚寒从中生。(2)外来寒邪直中。外来寒邪直中可以由气候因素,可以由饮食因素的,饮食生冷这些。从这个看,过去有的提到阳气不足,你既然感受寒邪,直中也好,过食生冷也好,也可以导致阳气受伤。但是做为整个证候成因,和它的病机特点来说,还是实证为主的。功用温里散寒方解附子大黄细辛君臣所以从这个方里的用药,大黄附子联合做君,温里祛寒和泻下通腑相结合,这里附子、大黄相配,一般来讲,附子量大于大黄,使全方体现出以温为主,温下结合的基本结构。大黄在这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