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内容:P50~51例1、做一做及练习九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2、让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弄清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与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5、让学生认识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弄清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与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米尺彩带纸时间: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昨天,老师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顺便拍了一张照片,大家想不想看看是什么?(课件出示)价格图,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物品的价钱都是用小数表示)你还从哪里见到过小数?自由说说。(二)教学小数的产生你们真了不起,说出了生活中这么多的小数,你们认为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板书小数的产生)1、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就结合几张图片来探讨。A.出示跑步图(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7.98秒)。这幅图上,你注意到什么?(成绩是7.98秒,用小数表示。)这里可以用整数表示吗?B.出示身高体重图(我的身高是1.41米我的体重是39.4千克)。这幅图上你又发现了什么?这里为什么用小数表示呢?C.出示体温图(你的体温是38.2度,发烧了)。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用小数表示?这三幅图都共同说明了什么?(在测量时,结果往往不是整数,就产生了小数。)2、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用米尺测一测。A.出示纸带(2米),请两名学生拉直,让学生估一估是多少米?(板书:米,学生估完后,再请一名学生测量揭示准确值。)B.再出示纸带(90厘米),请两名学生拉直,让学生再估一估是多少米?再请一名学生测量揭示准确值,并用米作单位来表示。3、我们接着看一道计算题,1÷2等于几?这里又说明了什么?那我们能不能总结出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呢?(同桌互相说说)生说产生原因,师生总结。(课件出示: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4、那你们知道小数最早是由哪个国家提出和使用的吗?(公元3世纪,也就是16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就提出了小数。)刚才有的同学用小数表示,有的用分数表示,那么它们之间一定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继续探究分数和小数的奥秘。1【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超市物品的价格、跑步成绩、身高、体重、体温等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体验身边处处有小数。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彩带的长度,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测量中有时会得不到整数值,必须用新的数来表示。进而又让学生计算1÷2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三)理解小数的意义:1、师:探索之前我们要借助一个工具。(拿出一把米尺,结合课件:)①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还可以怎样表示?(1分米也是几分之几米1/10米还可以写成小数是多少米?)(板书:1分米1/10米0.1米)师:那这样的3份,写成分数、小数是多少?7份呢?(P50让学生填在书上)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小数都是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小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②师:这把米尺除了平均分成10份,还可以怎样分?(学生自然回答:100份、1000份)(课件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多少?还可以怎样表示?(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师:那这样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