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万洁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回忆用列表法、假设法和列方程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2.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鸡兔同笼》。”2.现在有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有12个头,30条腿,那么笼中鸡、兔各有多少只?师:“这道题里你都知道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当时都学习了那些常用的方法?”学生汇报:(1)列表法(逐一列表、跳跃列表、取中列表)(2)假设法(3)列方程二、提出疑问,进行探讨师:“同学们,鸡兔同笼,把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现,但在我国,1500多年来为什么能作为一个数学名题流传至今呢?”生1:它能教我们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的思维得到训练。生2:这个问题很有趣,会吸引我们很想去解决它。……师:这道题最大的价值就是能训练我们的思维。因为这样它还漂洋过海,到了日本演变成了龟鹤问题;流传到现在成了这样的问题。随之出示:1.龟鹤共有100只,共有脚280只,龟鹤各有多少只?2.民谣:一队猎人一队狗,两队并成一队走。数头一共是十二,数脚一共四十二。师:日本人说的龟鹤和我们说的“鸡兔”有联系吗?生:有联系,都是动物,而且龟和兔一样是四条腿,鹤与鸡都是两条腿。解题思路也一样。师:假如我们不叫他鸡兔同笼,也不叫龟鹤问题,是不是还可以给它取个其他名字?生:人狗问题师:抓住了本质的东西!看来这里的鸡不仅仅代表鸡、兔也不仅仅是指兔!(给课题鸡兔同笼加引号:“鸡兔同笼”)3.游戏,“猜一猜”师:(出示一个信封)信封里装了钱,放了5分和2分的硬币,共7枚,你能猜出一共有多少钱吗?(板书:5分和2分共7枚)生:……师:你能猜出大致的范围吗?生:……师:这个游戏和我们研究的鸡兔同笼问题有联系吗?生:……师:看来鸡兔同笼不仅仅可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换成乌龟和仙鹤,换成人和狗,甚至不同币值的硬币,仍然可以看作是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其实只是这类问题的一个模型。三、灵活运用,巩固复习1.明代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中的一道名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2.篮球比赛中,3分线外投中一球记3分,3分线内投中一球记2分。在一场比赛中小明一共投了20个球,进了12个,总共得了28分。小明在这场比赛中投进了几个3分球?3.有一辆货车运输2000只玻璃瓶,运费按到达时完好瓶子数目计算,每只2角,如有破损,破损1个瓶子还要倒赔1元,结果得到运费379.6元,问这次搬运中玻璃损坏了几只?四、课堂延伸,布置作业请你设计一道发生在我们校园里的“鸡兔”同笼问题,并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方法解决它。教学反思“鸡兔同笼”问题能从1500多年前流传至今,是由它的价值决定的。1.“鸡兔同笼”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学习是需要兴趣的,数学教师的教学应当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鸡、兔是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当孩子看到“鸡兔同笼”就容易产生疑惑:“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而且还是一个要我们解决的数学问题?有趣!”即由疑惑而产生希望去研究、去解决的兴趣。由此可见,进行“鸡兔同笼”问题的学习,容易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2.“鸡兔同笼”问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老师抛出“鸡兔同笼”问题,1500多年来为什么能作为一个数学名题流传至今呢?其中一位学生说到“它能教我们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的思维得到训练。”的确,由于“鸡兔同笼”问题解题方法的特殊性(比如假设法),许多问题解决都可以化归成“鸡兔同笼”问题,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法,经过适当的转化和迁移,可以解决更加广泛的数学问题。数学思维不言而喻容易得以提高。假设法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许多应用问题都可以化归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