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指南》从我做起——学习《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心得体会杨陵区幼儿园张艳为遏制超前教育,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南》还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自从我了解《指南》、学习《指南》、践行《指南》以来,使我真正感觉到《指南》解放了幼儿教师的思想,引领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更细化了《纲要》内容,使幼儿教师和幼儿真正得到受益。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发展贯穿于身心发展的各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以前语言活动中,老师们多选择用儿歌、故事进行幼儿语言发展的教育,基本方法是:老师直接朗诵儿歌或者直接讲述故事,告诉幼儿儿歌或者故事的名称和内容,然后教条式的给幼儿教儿歌,进行领读、分组朗诵、集体朗诵等等,让幼儿反复朗读儿歌,机械记忆,背诵给家长;故事也是如此,长篇的故事,幼儿可以倒背如流。但是,真正通过这些内容发展孩子什么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吗?没有,它完全是一种“小学化”强压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达不到教育和发展的作用,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而且,《指南》中提出,严禁幼儿园出现“小学化”教学。我在践行《指南》以来,严格按照《指南》精神对幼儿实施合理有效的教育活动。在教儿歌《喝水》,没有先直接给幼儿示范这首儿歌,而是利用幼儿喝水时,和幼儿一起探讨:喝水对身体的好处,教师发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孩子思考,互相讨论,老师进行引导总结孩子的讨论。然后再提问孩子喝水时要注意什么?在孩子在思索中找答案,这样更利于加深孩子们的印象。在孩子们对整个活动有了强烈的兴趣之时,教师把和孩子们一起把前面的讨论和思考“汇编”成儿歌。让孩子在兴趣和参与中学习儿歌,这样活动形式不会枯燥,儿歌内容也很容易让幼儿理解和记忆,也符合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让幼儿在参与中学习,在思考中学习。在和幼儿学习故事《小猪变干净了》时,首先提出问题让幼儿产生思考,然后进行讨论,引起幼儿对内容浓厚的兴趣,再利用幻灯出示故事画面,让孩子进行观察和发现,老师只是引导,鼓励幼儿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大胆的讲述给大家,同时鼓励孩子多谈自己对图的理解。最后老师和幼儿一起对内容进行归纳,让孩子在思考和参与中进入故事之中。在幼儿全面了解了故事内容和人物对话、心里活动之后,组织幼儿进行情景表演,让孩子真正理解故事内容,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情景表演可以延伸到孩子们的区域活动之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故事进行再次的理解和学习。除了儿歌、故事之外,我通常也会选用一些不同题材的语言内容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在示范课《快乐》中,我利用五副图对孩子进行教育,首先剖析每副画面的价值所在,然后从“好朋友在一起时很快乐”“被别人赞美很快乐”“和大家分享玩具很快乐”等几个方面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图片观察中思考和讨论,大胆的讲述自己所观察的内容,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真正体会快乐,体会老师所给画面中的价值所在。真正把孩子融入教育活动之中,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能力,而且让孩子的思维、想象、观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当然,语言活动我们不能仅仅只限于语言教育活动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语言发展平台,创造跟多的语言交流机会。比如:我在区域活动中开辟语言活动区,通过“故事大王”“小小主持人”等活动来开展语言活动,让孩子自己来选择内容,进行表演和讲述,既丰富了孩子的区域活动,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