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日古典园林对比》有感《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涵义》作者姓名:徐丹艺术设计学院14环艺3班完成时间:2016年6月9日论文摘要:花木是大自然的精华,是有生命属性的园林要素,是构建园林生态体系的重要内容。论文从园林花木入手,展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采,旨在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关键字:花木、文化、园林造景目录:一、园林花木史话二、花木之诗情画意引言:在全球急切呼吁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学意义。它是喧嚣城市里的一座寂静山林,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片清凉绿洲,是茹含着人类生存智慧、促进人们诗意地栖居地一种“绿色启示”。人们徜徉在中国古典园林,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得以真正地呼吸清新,舒畅身心,感受和谐,洗涤胸襟……从而萌生超越物质羁绊,回归自然、回归文化的感悟。正文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以花木相称。花木体现了园林的生态特征,花木与水、石、建筑合称为园林的四大要素。花木滋润园林:以生命之体装点园区,使景致勃发生机;以变换之色渲染四时,使景观呈季相之美;以自然之态慰藉人心,使人舒张情怀。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的造园实践中,花木造景贯穿始终久盛不衰。中国园林在花木造景上多有建树,并以独特的花木文化享誉世界。一、园林花木史话花木是园林的基本要素,其发端可追溯到中国园林的萌芽时期。商周的“囿”,大概是最早的园林。“囿”者,四周围墙也,实为田猎之生态园。“园”和“圃”是中国园林的又一第1页共4页滥觞,用于种植树木、菜蔬,是实用性的植物栽培园。由此可见,古代的“囿”、“园”和“圃”都包含了园林的植物要素。“庄周梦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记载了中国最早的文人私家园林,而且说明园内种树自古有之。秦汉时期,园林花木种植已具相当规模,不仅品种多,而且出现了专植园,称之为“苑”。隋唐时期,花木种植在皇家园林中得以长足发展。至宋代,选择花木开始讲究色泽、姿态,并关注植物季相的景观效应。明代造园活动普遍,私家园林发展,在众多文人的参与下,出现了著述园林的专著,其中不乏花木造景的文字。计成是明末杰出的造园家,著有《园治》一书,对后世造园影响极深。在《园治》中,论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宗旨,花木造景讲究如诗般的意境,如“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饶屋”,“移竹当窗,分梨为院”等等。清代皇家园林高潮迭起,文人园林成为园林发展的主导,施工技巧和艺术造诣都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花木品种繁多,栽培技术更加发展,花木造景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格。现今的古典园林多为清代遗存,当时的花木造景风格,从中依稀可见。中国园林的花木造景,历经两千多年的造园实践,一方面精进技法,在花木选择、花木种植等方面累积了丰富经验;另一方面,深化艺术造诣,熔铸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花木配置及观赏方法,在生机勃勃的园林中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二、花木之诗画情境以诗画情境造园是中国园林一脉相承的传统,也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便成为中国园林最鲜明的艺术特征。中国园林有如凝动的音乐、无声的诗歌。中国园林不仅表现花木的自然之美还讲究诗情画意,注重花木的意境烘托。在传统园林里,花木营造的文学情境比比皆是,诗境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词境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曲第2页共4页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花木之芳香最能慰藉人心,是诱发幽思、抒发情怀的最佳媒介。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士沉醉其间,四时吟唱抒怀。花木季相也是文学吟咏的重要素材。春之桃溪、夏之荷池、秋之菊篱、冬之梅阁,令多少文人雅士沉醉其间。季相体现了花木应时而变的物候特征,是花木造景的重要手段,花木兴衰更迭,四季景致多变,诗情画意常在。中国园林的花木兼有抒情、言志的功能,植物往往被赋予人格的象征寓意,借以舒张情怀,寄托心志。梅、兰、竹、菊象征高雅文人而被称作“四君子”,其中:梅孤傲,俏也不争春;兰幽雅,有“花中君子”美称;竹清逸,气节高尚;菊坚忍,百花凋零它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