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学设计张雪莲一、教学内容分析《找骆驼》一课主要介绍: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很着急,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他最终找到了走失的骆驼。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而且指点得非常正确,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因为老人善于观察,看到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判断出骆驼的左脚有点跛;看到路上有蜜有米,就判断出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了牙齿印,就判断出它缺了一个牙齿。正是因为这个老人既善于仔细观察,又善于动脑筋分析,所以能准确地指出这只骆驼的特征。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证明老人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多读,可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比如商人的焦急与气恼,重点是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本课可按以下步骤提示学生开展阅读:(1)感知阶段,要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课文先写老人的判断,再写观察的发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两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学会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二)、过程与方法1、设疑导入,明确阅读要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合作探究,解决疑难。4、细读课文,创新表演。5、结合内容,写观察日记。(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三、教学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突破方法:通过默读课文,自读自悟,了解商人的骆驼有跛脚、驮着蜜和米、缺颗牙这三个特点,以及老人发现这些特点的过程。四、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突破方法:抓住人物对话,通过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法,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准确判断;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探究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勤观察、仔细思考的重要性,从中受到启发,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自学提纲: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读懂每段话的意思。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3、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4、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2、小组合作探究。(1)、词语解释忿忿(fènfèn):同“愤愤”,很生气的样子。指点(zhǐdiǎn):指出来使人知道。商人(shāngrén):贩卖商品从中取利的人。(2)、难句解析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这段话是老人所讲的他是如何推断骆驼的特征的。从“看见……知道……”可以看出老人不是无根据的,而是通过细致观察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