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道之行也教案大道之行也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化工作者,总不行避开地须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道之行也教案1一、导入新课美妙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第1页共150页妙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晋代陶渊明也构想了令人憧憬的桃源生活。现代社会也有许多人向往着“大同”的志向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主席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志向,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日我们就来领会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二、明确目标:(1)背诵课文(2)理解意思(3)领悟“大同“社会三、初读课文1、学生初读课文,相识字词。第2页共150页选贤与(jǔ)能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2、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3、老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1)“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2)“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句和四句,其后一顿;第3页共150页(3)“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4)“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5)“是故”承上作结一顿;(6)“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7)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确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第4页共150页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4、学生齐读课文。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1、依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2、划出自己不能说明的字词。3、小组探讨解决。4、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5、课堂沟通翻译的状况。6、同桌沟通检查翻译的状况第5页共150页重点说明:与,通“举”,选举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恶:憎恶闭而不兴:杜绝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乱:指造反贼:指害人第6页共150页作:兴起大同:有和、平的意思五、问题探究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学生思索学生探讨课堂沟通)1、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2、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家立业第7页共150页(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3、全文的总括语六、背诵课文(指导学生依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七、拓展延长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志向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当作哪些努力?八、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第8页共150页2、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话。大道之行也教案2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正确疏通和理解文意。2、理解大同社会是怎么样的社会。3、比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园,更深驾驭大同社会的性质教学步骤一、导入第9页共150页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里的人民生活怎么样?(华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实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人对社会提出了构想。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大道之行也》,理解一下20xx多年前我国古代贤人关于人类美妙社会的构想。二、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内容1、默读,疏通字词(1)通假字:与、矜、(2)古今异意:孤独(古:两个词。孤是幼而无父的人,独是老第10页共150页而无子的人。今:一个词。独自一个人,孤寂。)乱:古——造反。今——杂乱,无秩序。归:古——女子出嫁。今——归来,归属。(3)一词多义:闭、为(二)理解课文1、文章将志向社会称为什么?(大同)2、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假如有一个孤儿生活在大同社会,他的幼年、壮年、老年生活会怎么样?“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11页共150页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