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七年第四期忽必烈早期与汉族士人关系考察赵文坦《元史·世祖本纪一》:“岁甲辰,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经世大典·序录·礼典》“进讲”条:“世祖之在潜藩也,尽收亡金诸儒学士及一时豪杰知经术者而顾问焉”;《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太常徐公》引《徐世隆墓碑》:“上在潜邸,独喜儒士,凡天下鸿才硕学,往往延聘,以备顾问。”元代史籍中诸如此类的赞语在所多有,论者往往根据这些赞语艳称忽必烈潜邸幕府得儒士之盛、忽必烈之礼贤下士,以及汉人士大夫如何争先恐后投奔忽必烈幕府。然对这一时期相关史料细加推敲,就会发现上述赞誉与史实并不相符。一忽必烈征聘士人的态度并不象史书渲染的那样积极主动。述及忽必烈在潜邸延揽士人的论著往往征引金元名士,如张德辉、李冶等向忽必烈举荐人才事,主要有下述几条载记。《元朝名臣事略》卷十《宣慰使张公》引《张德辉行状》云,丁未岁(1247),张德辉向忽必烈举荐魏、元好问、李冶等二十余人。按《元史·魏传》,魏被征召至和林是在庚戍岁(1250),距张德辉举荐已过三年矣。元好问唯一一次晋见忽必烈是在壬子年(1252),并非是忽必烈的召见,而是元好问为儒户争得蠲免兵赋的权利,和张德辉一起主动晋见的①。李冶被忽必烈征召在丁巳年(1257),时过张德辉举荐已十年②。其他诸人史载不详。按,魏系金贞三年(1215)进士③,元好问系金兴定五年(1221)进士④,李冶系金正大未(1231)进士⑤,三人都是当时声名卓著的儒士,而忽必烈征召他们犹如此迟缓,其它人士可想而知。戊申岁(1248),张德辉由金莲川还真定时,又向忽必烈荐举白文举、郑显之、赵元德、李进之、高鸣、李、李涛数人⑥。其中的白文举、郑显之、赵元德、李进之、李涛在《元史》中的记载仅见于此,是否被征召,没有其他史料佐征。高鸣《元史》卷一六○有传,“少以文学知名”,诸王旭烈兀将征西域时,闻其贤,“遣使数辈召之,鸣乃起”,高鸣为旭烈兀陈西征二十余策,旭烈兀数称善,荐高鸣为彰德路总管。传文中却没有被忽必烈征召的记载。高鸣在忽必烈即大汗位后为翰林学士,兼太常少卿,后又做御史台侍御史、吏礼部尚书等职,实为元初名臣。如果忽必烈曾在潜邸召见他的话,这种荣耀的事是不会被漏载的。李事迹又散见《元史》卷五、卷一二六、卷一五六、卷一六三、卷一六四,但皆不载被忽必烈征聘事。《元史·李冶传》载,金源名士李冶曾向忽必烈推荐:“今儒生有如魏、王鹗、李献卿、兰光庭、赵复、郝经、王博文辈,皆有用之材,又皆贤王所尝聘问者,举而用之,何所不可。”关于这一件事发生的年份,《元史》记载不明。按《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三《内翰李文正公》引《王庭问对》:“世祖方居潜邸,岁丁巳五月,遣忒木儿见董文用,驰传来召。且曰:‘素闻仁卿学瞻才优,潜德不耀,92久欲一见,切毋他辞”。既至,帝问⋯⋯⋯”。既云“久欲一见”,可知忽必烈首次召见李冶是在岁丁巳(1259),即在忽必烈即位前一年。李冶被召见时间,还可从虞集撰《董文用行状》得到证明:岁庚戍(1250),太后使择邑中子弟来上,公从忠献公谒太后和林城。世祖皇帝在潜藩,命公主文书,讲说帐中,常见许重。癸丑,世祖以宪宗皇弟命自河西征云南、大理,忠献公在行。公与弟寿国正献公文忠先在军中督粮具,赞军务。丁巳,世祖令授皇子经,是为北平王、云南王也。又使为召遗老于四方,而太师窦公默、左丞姚公枢、鹤鸣李公俊民、敬斋李公冶、玉峰魏公偕至,于是王府得人为盛。”按这段话的逻辑推论,董文用“召遗老于四方”,应该是在丁巳年。那么,《元史·李冶传》所载这件事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魏于1250年(庚戍年)死于和林⑧,李冶不可能不知,忽必烈尤为清楚,李冶如何又向忽必烈推荐已死了的魏呢?按,李献卿、兰光庭事迹仅见于《元史》卷一六○《李冶传》,王博文事迹又见《元史》卷一六七、一七五,但皆不言王博文被忽必烈聘问事。又,元恽《中堂事记》载中统元年中书省官员名单,并不见李献卿、兰光庭、王博文三人。所以,仅凭《元史·李冶传》的记载,难以断定李献卿、兰光庭、王博文三人被忽必烈征聘过。《董文用行状》所谓“召遗老于四方”也有不实处,一是召魏事,二是召窦默事。窦默入忽必烈潜邸在己酉年(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