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起良心树立责任感济水宣化学校杨严冬在《孩子们,你们好》第三章“激起良心”一节中阿莫给我们讲述了他如何处理学生课间矛盾冲突的案例,并对如何处理犯错学生的问题进行观点阐述,您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您是如何处理“犯错学生”与“班级集体舆论”这一关系的。首先,我非常同意阿莫纳什维利的“激起良心”的做法。让儿童们对一个犯有过错的孩子进行评价,甚至是有意或是故意的孤立犯错误的孩子,这些我曾经也做过。在10分钟的全校课间休息的时间我总是忙个不停:每天除了教学任务之外,更多的是处理学生纠纷。在学校我们经常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学生纠纷:老师,他打我;老师他把我书皮撕破了;老师他拿了我的东西不给我。如果当时有很多同学在场的话,那么他们每个人说的第一句话都是,他怎么怎么样,并且一再证明自己的无辜。的确,在很多时候他们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都还是孩子呢。所以教师在处理时一定要有技巧。我们都会反对这样一些人的做法,不管三七二十一对所有“肇事者”呵斥一通。因为怪罪一个并不认为自己有错的儿童,这是很可悲的。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伤害,甚至引起他们的叛逆。他们会不信任老师,认为老师没有解决他们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便不再会告状。不要认为学生不告状就是好的,恰恰相反,那便是事情的最严重化。学生已经产生自闭的心态,拒接别人的帮助了!到那时,我们必定悔恨当初做事的草率。然而为时已晚。在读完“激起良心”这一小节之后,说实话,不得不为阿莫纳什维利的做法叫好!比如:“打碎花盆”这件事儿,按照我的习惯,一定会“追查到底”,查不出“凶手”誓不罢休,然后再对其轻则道德说教,重则会处以惩罚,而阿莫纳什维利却是让孩子们自己感受到同学们对他的行为的无声谴责,帮助他意识到同学们对他所犯的过错的评价不是直接对着他的,使他自己为打碎了花盆,因他的原因而碰痛同学的脚而难受,让他主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在“苹果与胸针”的处理中,更见阿莫纳什维利的教育智慧,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两个孩子自己解决了问题,并且握手言和。正如阿莫纳什维利所说:“怪罪一个并不认为自己有过错的儿童——这是一种教育的祸害。”我们需要做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而不是罪恶感,所以,“激起良心,树立责任感”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