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讨论的三个维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评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就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等,必须重新思考中小学的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中小学教师应在对教育的反思中走进新课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影响并应指向双方互相培养、共同成长的活动”。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师生相互交流和共同成长。由于考试的压力,现在很多教师不肯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哪怕是短短的5分钟。有些教师凭借多年辅导高三学生的经验,自认为早就把高考的考点“吃透了”、“磨烂了”,就等着在课堂上像泄洪一样灌输给学生真有一点儿不吐不为快的感觉。“满堂灌”的课堂,辛苦了教师,痛苦了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接受训练,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了死记硬背的过程。所以,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也就不奇怪了。但是,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能力,如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所有这些能力都必须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养成习惯,在实践活动中把习惯变成能力。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过程,过于生硬、过于呆板,无视学生的感受,也使教师的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不断下降,教师也只会教书而已!走进新课程,我们必须改进我们的教法,对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重新定位,把为学生创设学习、交流、合作的环境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部分。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与交流中逬发出思想的火花,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的实质不在于采用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方式和形式,而在于能为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一个最恰当、最合理的位置。”教育教学活动也应该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刺激学生的有效注意,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实现学生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的统一,圆满、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新课程区别于旧课程的重要特征。温家宝总理在大连视察一所职业学校时指出: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以往的教学最致命的软肋就是呆板、僵化和脱离实际,使学生失去兴趣,使课堂失去活力,使我们的一些教学活动失去了实际意义。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学校即社会”,要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他指出“传统教育”有三个弊病:第一,“传统教育”传授过时的死知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第二,“传统教育”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去训练学生;第三,“传统教育”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他强调教育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要协调一致,注重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学校教育要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陶行知发挥了杜威这一“教育即生活”的原则,结合中国多年的教育实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上好探究课。通过对一些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的探究,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外部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师生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搜集资料、相互交流、动手实践、及时反馈、自我评价等环节,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目标和进程,使其能够从中不断地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整个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注重的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等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