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背景下个别化学习初探——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学习活动应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关注幼儿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认知风格。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强调个别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主题背景下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形式。个别化学习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提供给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在这里幼儿能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它有着相对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让孩子们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和决定去做什么怎么做、和谁一起做,可以自己决定使用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决定他们与同伴合作的方式。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掌握知识的特点,通过案例形式,尝试对在主题背景下幼儿学习情况谈一下简单的体会。现象实录:在好吃的食物主题活动进行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些漂亮的调查表,请爸爸妈妈们一同写下宝宝们最爱吃的健康食物。曹云晴很认真地观察着教室里布置出来调查表,因为有不少图片说明,她能很快地说出同伴们爱吃的食物名称,当她看到一个写着“菠萝”的表时,曹云晴无法认读,于是找老师请教。我故作看不懂,建议他去寻找答案。于是她试图在别的调查表上寻找和两个字相同的配对图片,但找不到,她似乎有点灰心了。我连忙对她说:“到阅读角里查找一下,说不定书上能知道答案。”于是她来到了阅读角。终于,曹云晴在阅读角的墙壁上找到了这两个文字,那是水果文字对应的游戏,通过对应配对,她很快找到了答案。我用和曹云晴一样快乐的表情回应她说:恩,真棒,自己就能够找到答案了,你也一定发现更多水果文字的秘密了吧!你真了不起!分析思考:一、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推进,往往会受到幼儿经验、活动材料、活动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有价值的区域,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度帮助,就有可能会影响活动的进展方向和进展速度。健康食物调查表之所以能吸引孩子的关注,主要是经验总结这些是他们和爸爸妈妈亲手共同完成的结果,并且能看到同伴们的结果,当他们在继续研究时,如果无法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解决困难,探究行为可能因此而终止。此时材料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虽是无声的,但给予了幼儿暗示和积极的刺激,阅读角的图文配对角落,“说”出了教师未说的话,推动了幼儿继续探索和学习的进程。但材料的暗示作用并不是独立发挥的,它需要教师的语言提示和行动参与以及经验的共享等多种因素相结合,才能激发幼儿的灵感。所以,在认知性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随时观察幼儿对所投放材料的态度与使用结果,及时地结合语言、行为等进行建议与提示,使材料真正发挥作用。二、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支持性的环境是幼儿探索和发现的基础。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是主体主动活动的过程,儿童是通过自行操作去建构知识的。”要支持幼儿活动的需要,就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能自由操作、转换、组合的活动材料,为幼儿创设适应各种需要的活动区域,并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墙壁、区域、材料柜、“百宝箱”全部开放,幼儿可以随时进来、随时取放,毫无约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往往把环境冠于“不说话的老师”这一美名。在这里案例中,孩子从老师所创设的支持性环境中,自由地去寻找和发现线索,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答案,这样的环境创设既丰富了环境墙面的布置又能吸引孩子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同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儿的个别化学习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指导,什么是适当指导,怎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实际经验和兴趣?我认为——观察、鼓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关键的一环。因此,今天的活动中,教师看似一直在退避,其实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不断地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当孩子碰到了无法认读文字的困难时,老师的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