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书写汉字出错的原因从事教学工作近十年,发现小学生的汉字书写差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教低年级,更感到孩子们写字水平的欠缺。下面就自己多年来在工作中的观察、分析、整理,谈一下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教师的原因:1、是个别教师板书书写不规范,潦草,书写歪歪斜斜。2、是教师本身书法技能水平差。3、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不耐心,不细心,没有做到边教边写。4、是教学方法单一:现行教材中,看图拼音识字、看图识字、归类识字、随课文识字等形式多样,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较多地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很少能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语文新课标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教学要求,没有引起部分教师的足够重视,脱离了课文的识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从而降低了学生识字写字的效果。二、学生自身心理因素:1、感知不精确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笼统不精确。他们识字,往往只整体地感知字形,对生字各部分的构成、笔画,缺乏精细的分辨能力。表现在书写生字时,常常会多笔少画,或该出头的笔画没出头,该钩的没钩等等的“残疾字”。如把“候”写成“侯”,将“外面”写成“处面”等等。然而在学生的书面作业中,我们发现书写不良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有:错别字较多;字迹潦草;字体大小不一,不端正;页面不整洁等。2、心理定势的负作用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它使从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认知事物。心理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其负面作用。举例来说,写“知”字时,学生常写成“口矢”,这是因为以前学过的带口字旁的字,口字都在左边,因此在这里学习也习惯性地把“知”字中的口字搬到了左边。这类旧知影响新知的情况,从本质上讲,就是心理定势的负作用。3、学习迁移能力较弱学习的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和帮助,低年级小学生由于积累的知识经验少,理解力差,所以学习迁移能力都比较弱。如他们用学习形声字规律识记生字的方法,但在写字时,会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把“撒谎”写成“撒慌”,把“茂密”写成“茂蜜”等。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应该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去解决新知识的学习和巩固。4、情感的易变性低年级小学生的情感带有易变性,造成学习情绪不稳定。对那些结构较简单的字,学生会有“轻敌”思想,笔画多的字,学生又会缺少耐心。如“察”字,学生常会漏写错写笔画。如果书写的字较多,产生厌烦心理,那错误百出也就在所难免了。“倒下笔”也属此类,例如:“弓”,很多学生一笔就全部连下来,使第二笔的横,成了倒下笔;同样的错误也出现在“口”字上,二笔连写,最后一笔的横,成了倒下笔——使横的下笔起始点正好相反(从右往左写)。三、家校配合不力:学校方面:在许多人看来,学生写字好不好,是语文老师的事儿。可是,现在的语文课程内容深,识字量较大,课堂上,语文老师要按照教学要求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后还要批改各种作业,还要辅导所谓的“学困生”,于是相应地削弱了指导小学生写字的力量。其他学科的教师对此又不够重视,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写不好字的原因之一。家庭方面:现在的孩子多数入学早,加之从小娇生惯养,家长舍不得管也管不住自己的孩子,自己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于是就把孩子送到校外的各类补习班里,由别人看护完成作业,孩子究竟写得如何,他们几乎不过问。即使语文老师再三严令孩子把家庭作业写得和在学校一样好些,并且以各种方式想求得家长的支持,但是,效果甚微。一些孩子的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还是判若两人。农村学校属于边远落后地区,村民居住点具有“小、散、乱”的特点,另外,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很多家长由于生活经济需求外出打工,造成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给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带来了不便。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不能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另外家长也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真实情况,由于进城务工而无法指导孩子学习,这两方面的原因,又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学,回到家中没人指导监督就遗忘的现象。此外,在现行的经济体制下,农村“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