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色目诗人廼贤,生长在浙江鄞县。他以清灵之笔写诗,“以诗名雄诸公间”,人们感到,他的诗是满纸清气,欧阳玄称“其诗清新俊逸”,李好文谓其“清新俊迈”,贡师泰称其“清润纤华”,并说:“清词妙句在天地间自有一种清气”,危素称其“清丽而粹密”①。清人张宜谦以“清空”评其诗(《絸斋诗谈·卷五》)。廼贤诗“清”,是评论家的共识,他的诗也因“清”受人称赏。廼贤(1309~1368),元末诗人,书法家。西突厥葛逻禄氏。汉姓马,字易之,因又名马易之,别号河朔外史。诗有《金台集》二卷②;今存本《金台集》收诗210首,另外笔者见到有集外佚诗10首。按廼贤现存的220首诗统计,“清”字在其中共出现77次,频率极高。七言古体《巢湖述怀寄四明张子益》,接连使用了“清晨”、“清霜”、“清冰壶”、“清奇”等,且有“月似水”、“天如秋”、“碧藻”、“沧波”等富于清意的词语,危素跋此诗称“清雄峻拔”。在这些诗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尚“清”的审美情趣。廼贤诗中使用清字既多,其意蕴也丰富多样。有时表现对清平政治的期望,如“长官廉平县令好,生民击壤歌清时”(《颍州老翁歌》),“但愿皇天念赤子,河清海晏三千秋”(《新隄谣并序》),有的表现人格之清秀,如“吾宗多秀发,公子独清修”(《益清堂》),“生计日萧条,名声愈清淑”(《徐伯敬哀诗》),有的表现诗文格调和音乐声韵之清,如“清诗忆弥明,高兴怀康乐”(《阳明洞丁元善尊师携酒招省郎穆萨君过余夜饮》),“尚书篆画星辰动,太史文章玉雪清”(《挽清溪徐道士》),“云表铜盘挹露华,高城凉冷咽清笳”(《秋夜有怀明州张子益》),“抱得琵琶阶下立,试弹一曲斗清新”(《宫词八首次偰公远正字韵》),有的表现时序与景色之清爽,如“独上巅峰塔,秋清曙色开”(《宝林八咏为别峰同禅师赋》),“滦河源似九龙池,清暑年年六月时”(《失剌斡耳朵观诈马宴奉次贡泰甫授经先生韵五首》)。此外尚有表现胸怀清旷、器具清美等意的,如“天涯作客少清欢,剪烛裁诗强自宽”(《送吴月舟之湖州教授》),“清樽置美酒,展席共欢酌”(《次上都崇真宫呈同游诸子》)。至于风景气氛之清,诸如清晓、清泉、清阴、清庙、清溪、清漪、清光、清旷、清江、霜清、水清、天清、玉镜清、夕溜清……不一而足。可见,廼贤尚清诗风及其成因查洪德刘嘉伟内容提要:元代色目诗人廼贤,生长在浙江鄞县。东南山水陶冶成他清灵秀淑的性格;自幼饱读诗书,文化的滋养给他性格中注入了清雅之气;作为色目后裔,民族的记忆使他自有一股自然清新之风。发而为诗,满纸清气。考察廼贤诗风的成因,应着眼于双重文化对诗人的共同影响,诗人对前代诗歌的师法,时代文风的浸染,师友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廼贤诗风,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关键词:廼贤元代诗歌元代诗学葛逻禄诗人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16309/4民族文学研究STUDIESOFETHNICLITERATURE民族文学研究STUDIESOFETHNICLITERATURE民族文学研究STUDIESOFETHNICLITERATURE“清”充溢于廼贤的诗作之中,渗透到他创作意识的深层。不仅诗歌如此,廼贤的书法真迹《南城咏古诗帖》流传至今,此帖书体为行楷,工整秀丽,清新隽永。启功先生称其“细楷清妍弱自持”③。《说文》释“清”为“澄水之貌”。“清”,本义是指水的纯净透明。又可引申为人格的高尚,政治的清平,环境的清雅等。蒋寅认为“‘清’是与‘浑厚’相对的一种审美趣味,它明快而澹净,有一种透明感。”至于诗歌,则“语言的明晰省净,诗人气质的超脱尘俗,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意境和情趣的凄冽和古雅等”④,都可概之以“清”。“清”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审美范畴。基于“清”蕴涵的多义性,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探析廼贤尚清审美追求的成因和特质,以便更好地把握其艺术风格。廼贤有着西域民族的血统,但生于中原,长在东南,有着深厚的汉文化修养。葛逻禄人早在公元10世纪就开始了伊斯兰化,廼贤性格中应当有伊斯兰文化的民族记忆。和绝大多数宗教不同,伊斯兰教把清洁纳入信仰的范畴,穆罕默德说:清洁是信仰的一半。穆斯林礼拜前必须用净水洗涤身心,并且认为真主恩赐洁净的水使大地复活,生物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