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液细菌学检验的标准化操作程序1前言众所周知,传统习惯程序的痰标本细菌学检验其临床符合率并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痰标本采集不规范导致的不合格标本带来的培养结果与病人感染不相符外,还因为微生物和人体的相关性本身就具有复杂性:源自细菌的致病与条件致病的辨证性,如致病菌可能为正常携带,而细菌在肺通气功能异常病人的下呼吸道的可以发生单纯定植或感染,要证明培养结果与感染的相关性是医学微生物学所面临的难题,这也使得一直以来在对于痰培养的标准化进展十分缓慢,以至在各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上也未提出相应详细可行的令全国同行公认的统一规范的标准化操作程序(SOP)和完整的痰液培养的质量控制办法。习惯程序的痰标本细菌学检验的缓慢也很不适应临床诊断治疗的迫切性。故而,建立规范而快速的痰液细菌学检验的SOP对于提高呼吸系统感染病的诊治水平和控制抗生素的滥用等问题均有重要的作用痰培养阳性率普遍教低,临床符合率差的关键因素是痰标本采集不规范,不合格痰标本将直接导致病原菌被分离的机会降低,大量正常菌群也会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或干扰病原菌的检出,降低了临床符合率;再有就是操作程序的不规范,不重视直接涂片,检验过程控制的不严密也是导致临床符合率低的重要原因。我们通过SOP的临床应用情况的分析,痰培养阳性率和临床符合率均可能被提高,并且细菌分布统计结果显示本文与国外文献所报道的情况基本一致。对于直接涂片的意义,在于判断标本中微生物有无、类型、染色特性、形态特征,标本的污染情况,还可对痰标本中可能的病原菌初步诊断(依据人体被病原菌感染后的炎性渗出包裹和白细胞吞噬反应),判断是否存在复数菌感染,动态观察处于治疗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送检的标本中病原菌情况的变化(如同种病原菌数量的增减,机体的免疫反应,菌群的交替)。甚至可以推断临床治疗疗效和病人病情的变化和转归,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满足高质量需求,对首代分离培养基应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另外,对首代分离培养基的选用和搭配的合理化也需要进行探讨。为了缩短鉴定时间,在细菌鉴定中可采用酶法鉴定:所谓酶法鉴定:国外八十年代中一些微生物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细菌在生长分裂过程中细胞内集聚了大量的与物质代谢相关的各种酶类,可在短时间内释放到胞外(称胞外酶)可迅速分解相应底物。故而,当在高灵敏微量生化反应培养基中加入大量浓厚的菌液时,则无须细菌繁殖就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反应。根据这一理论采用高灵敏微量生化反应单元与数值分类法相结合而成的酶法生化编码鉴定系统可对细菌进行快速鉴定(如APIrapid20E/NH11n、SensititreAP80、MicroScanRapidNegID3、VitekGNI+、RapIDonE、超声波辅助快速酶法革兰阴性杆菌鉴定系统),鉴定时间可缩短至4~6小时。但链球菌因为首代分离生长慢,菌落细小,不能收集充足菌量,暂不能采用酶法鉴定,其鉴定仍沿用常规生化反应鉴定或免疫学方法鉴定.2标准化操作程序2.1标本接收筛选方案:目测:黄色、灰色、血性、铁锈色,浑浊、稠厚,呈现团块状的标本为合格标本;而无色透明、有灰白片状物或黑色小点,有明显食物渣滓、纸屑灰尘的为不合格标本。显微镜下筛选:对经过目测筛选的标本,在洗涤前还须再经过显微镜下筛选:取约0.1ml痰液(黄豆大小)用接种环均匀涂布成2×2cm2大小的涂膜,在显微镜下,凡脓细胞>25/LP且鳞状上皮<10/LP的标本为合格标本,可进入下一步程序;而脓细胞<10/LP但细菌数量>+++或鳞状上皮>25/LP的标本为不合格标本,应拒收。2.2标本预处理:[/align][align=left]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相关章节,采用先用20ml生理盐水洗涤两次,经过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加入1%的PH7.6的胰蛋白酶溶液消化90min后接种。并同时在洗涤后制作原始痰涂片,进行染色镜检。2.3读片:根据人体对细菌/真菌感染在早期主要以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为主的特点,结合呼吸系统生理病理特点,阐述痰液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我们可以得知,在下呼吸道中感染中形成的炎性渗出、包裹物中存在与感染直接相关的病原菌,在自然排痰的过程中会被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所污染,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