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一、设计理念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各种创造起源于问题。发现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主线,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智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才能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又是学生的智慧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长。2、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本节课中,我多次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探究”既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开启学生智慧的过程。3、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构建。本课中,在带领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后,提出了“你还想了解哪些与它们有关的知识?”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自己提出的研究内容,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起,探究的热情被充分调动,完全进入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状态。二、设计思路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它们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受,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深入地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上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例1、例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的智能。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教具准备:教学用长方体框架一个、长方体两个(一个有一组相对的面为正方形)、正方体一个、实物展台多媒体计算机。学生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电脑显示)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一些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状?(长方体和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叫做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课前要求每位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各一个,让学生亲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过程,形成感性认识。]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应该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来分析,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