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寡人之于国也》备课资料一、基础达标1.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2.解释下列成语:弃甲曳兵:形容战场上狼狈逃跑的样子。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与别人有同样的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的去讥笑别人。3.解释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1)河内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或,有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兵,名词,兵器、武器/战士,士兵(5)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行走(6)谷不可胜食也胜,尽/胜利(7)树之以桑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9)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10)七十者衣帛食肉衣,(yì)名词用作动词,穿上。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纸张自行解决)。5.整体感知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也”是什么用法?明确:“之”用在“寡人”和介词短语中间,结构助词,可不译。“也”用在主语后面,助词,表短暂停顿。2.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请列出文章结构。第一部分(梁惠王曰---何也)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的原因。第三部分(不违农时---斯天下之民至焉)阐述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二、设问导读:1.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3.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4.提问: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中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当采取了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怎样?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明确:“王道之始”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食入山林。”“王道之始”效果:“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连用“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提问: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中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成”?当采取了这些措施后,产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四组排比句。明确::“王道之成”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王道之成”效果:“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6.(1)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