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1期2000年3月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Vol.9,No.1Mar.,2000收稿日期:1999-07-5;修订日期:2000-02-15.作者简介:袁树人(193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世界地理研究,同时也致力于东北区域经济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方面的研究文章编号:1004-9479(2000)01-0043-08试论图们江陆桥枢纽共同体成长特点、模式及其演进展望袁树人,李秀敏(东北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长春130024)摘要:本文从世界经济贸易地理理论出发,总结与回顾了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研究和开发实践的三个阶段,概括出复杂性、长期性、突变性和政治经济互动性等四个特点;在总结以往模式基础上,指出图们江地区开发必须采取多国合作方式,按着以建立东北亚新大陆桥东端枢纽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的成长模式发展,并对未来30年的开发进程进行了初步预测。关键词:图们江地区;东北亚新大陆桥;陆桥枢纽;经济共同体中图分类号:F51214,F112文献标识码:A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驱动下,以图们江地区为代表的东北亚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对其发展阶段进行概括,对其特点再认识,特别是对它的发展模式及未来演进前景进行预测是十分必要的。无疑,这将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地理学,特别是世界经济贸易地理学科理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参与我国图们江地区多国合作开发实践活动的决策。1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历程及其特点111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历程回顾11111以学者专家提出的早期开发论证为主的阶段8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学者专家分别提出了多国合作开发这一地区的思想。日本学者藤间丈夫和金森久雄最早提出“环日本海经济圈”的设想,其主要内容是建立以新泻为中心的一日圈(航空网)。但由于该设想是以日本为中心,加之缺乏具体可依托的地区经济带动纽带,因而未能为其他东北亚各国所普遍接受。相反,中国学者专家从1984年起即提出以边境经济合作,特别是以图们江中下游为联结纽带的国际经济合作开发设想,受到了中国地方和中央政府决策部门以及东北亚诸国学术界与实业界的重视。这期间主要事件有:①吉林省学者专家从1984年立题、调研,1985年月形成综合研究报告,提出开辟珲春(长岭子)对苏(俄)贸易口岸的方案(1988年5月国家批准实施)。②1986年东北师范大学课题组提出恢复我国图们江河口段中国船只进出日本海权利的建议。由外交部出面在中苏(俄)东段边界协定中得到了重新确定。之后中方又进行了三次复航试验性航行和日本海海域的科学考察活动。③以珲春煤矿开采、坑口电站设立和图(们)珲(春)山区二级公路及图珲铁路修筑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工业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④珲春由县改市、向外国人开放以及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使珲春成为延边州和吉林省对外开放的“龙头”。⑤吉林省专家提出依托图们江,在中俄朝三国毗连地区建立综合性多国合作的经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这成为后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协调的图们江工程的雏型。⑥1986年12月在图们市召开的吉林省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研讨会和在长春举办的东北三省苏东研究战略研讨会成为将吉林专家学者的方案、建议、设想变成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决策行为的标志。1111290年代初期以来图们江合作开发走向国际社会的协调研究论证阶段这期间的基本特点是,图们江地区多国合作开发在东北亚诸国达成共识,并由UNDP出面组织协调进行前期论证研究,相关国家也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开发行动。主要事件有:①在1990、1991年夏两次长春东北亚国际研讨会基础上,UNDP经乌兰巴托会议筛选和平壤会议通过调查报告,1991年10月2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了UNDP支持的宏伟的图们江多国合作开发的项目计划(TRADP)。为此,专门成立了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管理委员会(PMC)及其常设机构图们江区域项目秘书处(先设于纽约,1994年移至北京),并且召开了一系列的PMC会议和许多专业性的会议。②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高度重视中国积极参与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的研究与实践。1992年成立了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前期研究协调小组(后于1999年4月重新调整为国家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协调小组);1993年3月9日珲春市作为我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