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叙述”为“描写”,提高作文质量例谈北碚区朝阳小学蔡缙一、会区分“叙述”和“描写”。批阅学生的作文,总感觉许多文章读起来干瘪,空洞,缺乏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静思其症结,发现一共性:“叙述性”语言较多,“描写性”语言较少。何谓“叙述”与“描写”呢?从词义来看,“叙述”意思是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或说出来;“描写”意思是用语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或客观事实表现出来,描写比叙述更有表现力。从写作角度看,叙述和描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法,常常并列相提,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叙述,就是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对人物活动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作准确的介绍、交代、说明。叙述的语言具有简洁、概括性特点。描写,则是用生动、形象、鲜明的语言,对人物的特点,事物的特点作描绘、摹写、刻画。描写使用的语言鲜活,具有生动性,形象具体化特征。如:风忽然大了,柳条吹动起来。风忽然大了,那半天没动的柳条象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的摇摆,枝条象长出一截儿来。《骆驼祥子》第一段话只是告诉人们,柳条在风中被吹动,到底怎么动,末作具体介绍,没有形象感,是叙述。第二段用了拟人、想象的手法,把柳条的动态再现了出来,给人的形象感非常强,是描写。又如:今天的天气很热。(这是叙述,介绍天气很热)今天骄阳似火,树叶和小草都耷拉着脑袋,没有一丝生气。大地像一口锅似的,不断升腾起袭人的热浪。(这是对“很热”的环境描写)二、能筛选叙述性语言进行描写训练和指导。从小学生的习作语言发展规律来看,学生是先学会叙述,在大致能叙述清楚事物的基础上,再学会对事物进行细化的描写。叙述能力以学生主观自然形成为主,老师参与指导少。描写能力则需要在学生叙述清楚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练习,学生才能形成描写事物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作文中为什么“叙述性”语言多,“描写性”语言少的原因。如在一次班干部竞选后,有同学在习作中这样写:“谭羽彤没有选上语文学习委员,她十分伤心,坐在位置上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这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谭羽彤由于没有选上语文学习委员,十分伤心的情绪。我们能从“十分伤心”和“哭了起来”感受到她伤心的心情,此处“伤心”的具体表现仅仅是“哭”。应该说人在伤心的时候会变现出许多与平时不一样的神态表情与行为举止,即使是哭,也能描写出不同的情态来。于是,我抓住“十分伤心”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她伤心时头怎样动?眼睛和脸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哭的时候泪水怎样流?在与学生短暂交流后,我让孩子们重新描写谭羽彤的伤心。生:谭羽彤愣住了,她居然没有选上语文学习委员!她把头埋在桌上,眼圈不由自主地变红了,泪水无声地顺着她的脸颊往下滑。她用手抹了抹眼角的泪水,想要止住自己的悲伤,谁知委屈的眼泪反而越来越多,一滴一滴不停地往下掉。看来这次落选对她的打击实在太大了。生:蔡老师宣布了竞选结果,我竟然没有选上语文学习委员。顿时,我的脑袋“嗡”地一下子一片空白,只感觉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接着,泪水开始吧嗒吧嗒地往下掉。我一边委屈地哭,一边用手擦眼睛。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多么不堪一击,在小小的挫折面前显得那么无力。将“叙述性语言”转化为“描写性语言”后文章是不是生动具体多了呢?指导孩子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的节点就在这里。许多老师往往满足于学生习作的文从字顺,条理清楚,缺少生动细致的描写训练与指导,学生的习作质量何谈提升?教师应该善于发现习作中这样的“叙述”得比较清楚的语言,挖掘可供观察、想象的描写空间,训练学生习作思维,学会把叙述性的语言展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当然,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我们并不用让学生去区分叙述和描写的概念,但在习作指导中,教师必须有的放矢地进行描写的指导和训练,以克服学生习作纯叙述,不生动、不具体之弊病。三、掌握一些“描写”指导和训练的实用小技巧。从描写对象上看,有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人物描写,还有社会、自然等环境描写。不管哪种描写,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教学中,都有很多实用的小技巧,能有效地进行描写的指导和训练。1、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