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同一个愿望——记北京市历史名校101中学卓越教师团队(《中国教师报》王湘蓉聂成华)花团锦簇、草木青青,幽静典雅的校园,处处散发着沁人心脾的书香;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红墙灰瓦之间,展现着新时代赋予的和谐大气;步入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就仿佛走进了一幅描绘教育发展的壮丽画卷。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老区创办并迁入首都的唯一一所中学,一零一中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风雨历程。自建校以来,学校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特殊关注,这种关注和指导坚定了学校全体师生承载传统、肩负重任的决心。多年来,一零一中学坚持“为了人的幸福”的教育内涵,在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规划学校发展,明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提升、固化,丰富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如今,一零一中学已经成为北京中学教育界的旗舰,她的辉煌得益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得益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也得益于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各专业教师在共同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完善团队构建,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勤于钻研、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教书育人之路。治学勤恳如种地待人真诚似老农“你的手中有许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都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教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人和有用的公民。”——摘自《一零一中学教师任命书》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由此可见,教育事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拥有思想、专业双优先的师资力量,以及切合实际的队伍建设理念。对此,一零一中郭涵校长有着深刻的认识,她说,“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成就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方针。”据了解,在一零一中学有这样一个传统,每一位从校长手中接过任命书的新教师都会这样问自己:我在为谁工作?我能给予学生什么?我在职业素养上欠缺什么?我是否能为学校贡献力量?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反思,教师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清晰的规划,为今后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积蓄了动力,也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郭涵校长看来,学生选择101中学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这里能提供优质教育,而优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常态教学,拒绝假性成长”。她说,“一名教师的水平有多高,不在于一堂公开课做的多么精彩,而在于在日常教学中的每一堂课都让学生满意。教育的内涵在于点滴的积累,而绝非是一时光鲜。”为了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学校主要采取三项具体措施:一是,让全体教师明确“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每个学生都精彩”的质量观、发展性的评价观,以及“幸福一零一”的教师观。通过这些观念的树立,将全校教职工的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帮助他们确立了共同的育人愿景和“校荣我荣、校损我损”的职业理念。二是,学校启动读书工程,促进教师阅读活动的开展。它的直接价值是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它的终极价值是培育学生的生命成长。作为海淀“十一五”教师阅读工程试点校,学校要求将阅读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把阅读变成实践与研究的过程。全体教师阅读了《有效教学》、《给教师建议》、《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等图书,并撰写读书心得。学校还对评选出的优秀读书必得进行表彰,保证了教师读书活动的实施走向规范化。三是,通过强化教师分层培训,进行潜能的深度开发和目标培养,让教师们在学习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缩短教师队伍的水平与品牌名校的差距,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打造学习型的团队。教育是面向生命的教育,那么教育者同样需要生命关怀。多年来,一零一中始终把工作建立在对教职工关心爱护、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用情感呼唤情感,以欣赏的眼光给教师成功的机会。同时,学校更注重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学生的调节、引导和改造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调节、控制和创造能力,以及调节、改造和发展自我的能力。这些工作的开展,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