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心得体会(6篇)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原创文章,不要为难了,快联系我们吧。文秘网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文章的写作服务,联系电话:400-012-1855(篇一)《摆脱贫困》是装帧一般的老书。具体地说,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的老书。然而就是这本老书,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一口气把它读完,让我动笔要写这篇读后感。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的研究来说,习近平的《摆脱贫困》和他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的时候写下的232篇短评一样,是我们重要的研究素材。早几年,浙江的同志告诉我,《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时政性短评,作者“哲欣”是他们的省委老书记习近平,心头曾经为此一震。我记得毛泽东曾经要求党的领导亲自动笔写报告、写社论。因为领导干部写文章,可以养成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总结经验的好学风、好作风,确实应该提倡。毛泽东本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和楷模。大家都说,习近平是一个有思想见解又勤于笔耕的领导干部,这在我们党内并不多。他在“之江新语”的一篇短评中,还讲到领导干部“要时刻反躬自省,就像古人讲的‘吾日三省吾身’,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洁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养德,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领导干部就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写文章写出自己的思考,也可以说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一种做法。从《摆脱贫困》的“跋”中,我们知道,这本书收集的29篇文章,是习近平在XX省任宁德地委书记的时候写的一些文章。宁德在福建属于闽东地区,是一个贫困地区。从习近平的简历中,我们知道他在宁德工作的时间是1988年到1990年。他在“跋”中说:“我在闽东地区工作了两年,虽也与闽东全体干部、群众一起,付诸相当努力,然而我心难安。”让他“难第1页共12页安”的是,虽然在他离开闽东到福州任职时,闽东已经脱离贫困线,但他深知“相距于我们的理想,相距于我们的目标,相距于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脱离贫困线’只能说是起步”。特别是,由于在那里任职时间较短,“我在闽东的改革开放之志未酬,‘欠账’之感常系于心,难以释怀。”因此,他说这本书把自己在闽东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公之于世,“多少是有一点还账的意思”。而对于我们来说,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和研究习近平当时的所思所想,由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表现。让我眼前又一亮的,是这本书的文风XX省老书记项南告诉我们。“近平同志和他的‘一班人’,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所以提出的设想,比较切合实际。一扫时下那种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弊病。”我相信,任何人只要打开《摆脱贫困》,就会被这本书的文风所吸引。朴实无华,没有八股说教的套话。这是《摆脱贫困》的一大特色。我们知道,世纪之交,形式主义悄然成风,以至于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他还说:“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而在《摆脱贫困》中,邓小平批评的这些问题一概没有。有的是那些朴实无华,而又贴近现实生活的道理和分析。比如书中开卷之作是作者在闽东上任后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调查研究写成的,题目是《弱鸟如何先飞》。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贫困的闽东比作“弱鸟”,然后把思绪集中到: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态势下,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然后讲了三个问题:“先飞”的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最后归结到“鸿鹄之志”。这样的思考,这样的文风,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学风。充满智慧,没有平淡平庸的官话。在许多人看来,求实就等于罗列现象,平实就是讲大白话,甚至讲那些没有文采的官第2页共12页话。但是习近平的著作不是这样,《摆脱贫困》是务实的,求实的,但又是充满思想的,甚至是充满睿智的。1988年9月写的《提倡经济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