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广角——搭配第一课时潮安区江东镇独树小学蔡育红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1~102页中的例1、例2。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生活中运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全面,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落实《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2、学情分析排列组合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停留在二年级具体操作的层面上。我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处理,以游“乐园”为主线展开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搭配衣服”、“安排早餐”、“找旅游线路”、“解密码”、“拍照”等问题,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仅是一般的列举排列结果,而是在观察、猜测、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会有序全面地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或组合数,并且用符号来表示、表达自己的想法,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4.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教学重难点:有序地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每人一份衣服卡片、一张印有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的练习纸,每组两张白纸。2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导游:大家好,我是导游小雪,我想穿一套漂亮的衣服,你们愿意帮我搭配吗?)课件出示两件上装和两件下装。问:如果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回答时,课件演示。如果是无序的搭配,就引导学生有序的搭配。学生如果是有序的搭配,就问:他这样搭配有什么好处?师:他是先固定上装,再来搭配下装。(学生也有可能先固定下装)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回答确定下装的办法,课件演示。揭示课题:只要有顺序地搭配衣服,就会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看来搭配中有不少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出示课题)【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创设旅游情境,引出导游来贯穿这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同时复习二年级已学过的衣服搭配,让学生初步感知有序的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二、自主探究:1、衣服的搭配。(l)操作中体验有序思考。①引导思考:师:导游小雪又买了一件新裙子,(课件出示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现在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大家想不想动手试一试。②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师:大家利用学具袋里的学具摆一摆、连一连,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③展示汇报。学生上台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怎样搭配的。展示自己是如何连线的。其余学生评价,感知有序排列的方法。④师小结:有的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有的是固定下装,用上衣去搭配。(课件同步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亲身体验到有序的思考方法,产生了与人交流的愿望,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再开展合作学习是有价值、有成效的。】(2)感知“符号化”。问:如果没有衣服让我们摆,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它记录在本子上?指名口答。学生尝试记录。互相交换看一看。汇报交流。师小结:如果没有衣服让我们摆,我们还可以用画图、文字等方式,把各种搭配方法记录下来。只要有顺序地搭配,就会不重复、不遗漏。【设计意图:精心的提问,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甚至还有学生想到用算式来表示。有了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才是多样的,有了不断地抽象化、不断地符号化的过程,学生才真正体验到了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