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题之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居民•古希腊人自称“海伦人”(Hellenes),称希腊半岛为“海拉斯”(Hellas)。•罗马人把希腊人在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殖民地统称作“大希腊”(magnagraecia),今人所用的“希腊”名称便由此而来。•克里特人:创造克里特文明•亚该亚人:约公元前2000年,属印欧语系的希腊人首次迁入希腊半岛,人称亚该亚人,发展出迈锡尼文明。•多利安人:大约在公元前12—前11世纪,一支叫作多利安人的印欧人部落侵入希腊半岛,占领南希腊大部和克里特等海岛,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古希腊的历史记录•希罗多德《历史》,主要记载希腊与波斯的战争,也涉及战争期间和战前希腊的主要城邦及北非、西亚乃至印度的历史,内容驳杂,信息量大。•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希腊城邦争霸战争的记实,古希腊史学的顶峰之作。秉持客观态度,史料详实,是一幅前5世纪希腊政治、军事、社会史的瑰丽画卷。一、克里特一迈锡尼时期•(一)克里特文明•根据考古材料,以王宫为中心的克里特文明的演进可分成两个时期:早王宫时期,小国分立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1700年);晚王宫时期,统一的克里特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700—前1400年),产生了线型文字A,约有132个符号,目前尚未被释读。•(二)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当时,一系列小王国出现在南希腊,其中以迈锡尼、提林斯、派罗斯、斯巴达最为著名。•政治制度•国家的政体为君主制,国王称瓦纳克斯。国王之下有一批官僚,其中重要官职称拉瓦盖塔斯,可能是军事将领。•土地制度•土地财产的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国王有地30单位,拉瓦盖塔斯和科来塔有地10单位。村社成员只有村社公有地的占有权,每人占有的面积不足1单位,还需租种部分公有地才可为生。•阶级结构•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奴隶:男奴称do—e—ro,女奴称do—e—ra,集中在国王与达官贵人家中劳动。•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时期在公元前13世纪左右。约在公元前1240年联合攻打小亚细亚的特洛耶,由此衍生出许多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被后来吟游诗人反复诵唱修改,遂成荷马史诗。•公元前13世纪末至12世纪,多利安人入侵的导致迈锡尼文明的毁灭。•希腊进入了一个封闭、贫穷的时期。由于过去有关这个时期希腊史的少量信息几乎完全来自荷马史诗,所以这一时期(公元前11—前9世纪)又被定名为“荷马时代”。二、古风时期(公元前8到6世纪)•(一)经济与社会•1、经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土地是最好的财产形式。•手工业和商业在部分地区,如科林斯、雅典,已同农业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城市兴起(城市革命时代):城市是一定农区范围内的居民的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经济和居住的中心。•2、社会(等级结构)•(1)公民•公民是由原血缘纽带连结的同氏族部落成员组成,分成贵族和平民。•贵族•贵族因其家族成员世代担任氏族部落的公职,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优势。他们自诩为“最优秀者、君子、最有势力者(aristoi),是城邦形成的有力推动者。•平民•主要成份是小生产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劳动,拥有小块田产。在阶级分化严重的地区,部分平民田产被贵族吞并,论为贫民,甚至债务奴隶。•他们同贵族在土地、债务和分享政治权力方面存在尖锐的矛盾。•(2)非公民的自由民•被称作“外邦人”,实际是到非母邦做生意的移民,既包括奴隶主也包括小生产者。•他们完全被排除于公民社会和政治生活之外,只是公民集体的依附者。•(3)奴隶•古风时代奴隶制只有初步发展,数量不多,同外邦人一样难以构成影响社会政治发展的积极力量。•(二)城邦•1、城邦形成的途径•(1)国家从氏族部落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和等级的对立中直接产生出来。雅典•(2)通过征服和奴役外族居民,氏族部落组织转变为国家。斯巴达•(3)通过殖民活动形成的城邦。•2、城邦的共性•(1)小国寡民•最大的城邦斯巴达面积仅8400平方公里,人口总计约40万。雅典领土约2550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约20—30万。•城邦的国土一般包括农区和城区两部分。•(2)公民与城邦•统治者是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