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陈党红等细辛运用的临证思考2012年6月第35卷第2期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June.2012,Vol.35,No.2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CM细辛运用的临证思考陈党红杨志敏颜芳徐国锋黄臻(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中医经典临床应用与研究基地,广东广州510370)摘要:目地:对细辛性味、作用重新思考认识,引起医者对细辛的所谓“毒性”有基本的了解,开阔临床思路。方法:从临证实际角度出发,结合细辛的现代药理的研究、历代有关论述等等,对所谓细辛“有毒”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细辛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与煎煮方法、时间、剂型、配伍等有直接相关性。结论:细辛是一味颇有前途的良药,值得进一步研究。关键词:细辛;历史沿革;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82.71;R2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668(2012)02-0013-03作者简介:陈党红,女,1975年生;博士,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临床。提到细辛,许多医生的脑海里马上就是“毒药”、“细辛不过钱”,及细辛“入口即毙”等字眼,甚至有医师畏其所谓的毒性,终身不敢用。中药的功臣,竟致如此蒙尘,实在可惜。细辛效能到底如何?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兹试就临证体会,简谈对细辛的一些看法,请予斧正。1细辛的认识历代演变《神农本草经》里细辛被列为上品,具有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开窍的功能。关于细辛所谓的毒性,始终存在着争议。例如《神农本草经》认为细辛无毒,被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也载细辛“无毒”;《本草崇原》更曰细辛“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乎?”;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细辛为无毒之品,可以多服”;这些是细辛无毒论。但占上风的却是细辛有毒论,如《本草别说》与《证类本草》俱认为细辛末使用不可过半钱,否则导致通气闷塞,乃至死亡。明朝中药大家时珍老人认为细辛使用不可过一钱,由于他在业界的巨大影响,后世渐形成了“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观点,细辛的使用大大受限,细辛一度被归为与乌头同等地位的有毒之品。我们暂且不做细辛之有毒无毒之争,先来看历代大医对细辛的功用的论述。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认为:“上品之药《本经》言‘久服’,多为保身养命之品;下品偏性极强,多用于治病”,按照此论,则细辛可以久服以补养。《名医别录》谓细辛能“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结滞,除喉痹。”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赞曰:“细辛,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虽无溢美之词,但明确指出细辛不但无毒,且有诸多奇效。张隐庵称细辛:“禀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本草正义》中有:“细辛芳香最烈……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故内伏之寒饮,一方面能从下阴窍道而出,一方面亦能从玄府微汗而出。由此可见,历代论著对细辛的性用并无有毒之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以后医学得出细辛有毒论呢?读过中医医学史的医家应该都清楚细辛用量明显受限是始于宋代,宋代陈承《本草别说》对细辛列出的“莫须有”证据,他的推测理由竟然成了后世对细辛畏惧的根源,并从此口口相传,误人无算。“医者疑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是一个临床医生的本分。那么,细辛到底有无毒性?基于这个疑问,笔者在临床中一直在观察、思考,亲身体验也查找细辛相关的资料。2细辛的性味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的干燥全草,临床使用有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药用部位,包括根、全草两种方法,入药部位不同,其作用有差异。本品味辛,性温。归心、肺、肾经。凡药香者,皆有走窜之性,而细辛气味猛烈,善开结气、通滞气,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而行孔窍而直透肌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镇痛及局部麻醉、抗菌及抗过敏反应的作用。细辛的挥发油成分包括甲基丁香酚、黄樟醚,·31·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第35卷榄香素这3种成分,其中的有效成分是甲基丁香酚,有毒成分是黄樟醚。甲基丁香酚占挥发油的60%,主要起镇咳、祛痰、止痛的作用;而黄樟醚挥发性强,如果煎煮时间较长,则有毒成份大大下降,而且不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3细辛临床应用笔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