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6节物质的酸碱性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弱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2.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教学安排:本节建议1课时教学难点和重点:学生对物质酸碱性的测定的探究教学准备:教师演示:食醋、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蒸馏水、氢氧化钠(S)、氢氧化钾(S)、氢氧化钙(S)、烧杯1只、试管3支、玻璃棒2根、白纸2张、火柴1盒、表面皿1个、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有油污的烧杯学生分组: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菠萝汁、醋、自来水、洗洁精、牙膏、汽水、胃舒平药片的浸出液、洗发液、校园里的土壤浸出液、茶水、试管4支、玻璃棒2根、表面皿1个、餐巾纸、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教学过程设计:从已学物质的一个性质——溶解性,过渡到物质的另一个性质——酸碱性。从身边熟悉的水果引入:青苹果、柠檬汁、没有熟的桔子,这些常见水果的味道引入酸性物质→引到课题:物质的酸碱性一.酸性物质提问:除了常见的水果外,你立即会想到的酸性物质是什么?演示实验: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闻一闻,它的气味。学生演示,发现问题后,教师纠正学生错误。提问:为什么要轻轻扇动呢?减少对呼吸系统的刺激。得出结论:食醋有酸味。它是一种酸溶液,具有酸性。教师向学生演示三大强酸:盐酸、硫酸、硝酸,观察颜色、状态。提问:该如何闻气味呢?推广:闻任何一种气味时,都必须用手轻轻扇动。实验: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溶液、浓硝酸溶液,在白纸上写字,纸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再用玻璃棒戳纸的不同位置,看哪些地方容易被戳破?(教师完成,因有一定的危险性)说明:浓硫酸具有强的腐蚀性。更明显的实验: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划在火柴梗上,看现象。(多媒体投影)用浓硫酸做实验时应该注意:一定要先用干布擦拭,再用大量的水冲洗。先后顺序不能对调,否则皮肤会被烫伤。(可补充实验,浓硫酸和水产生大量的热。)不知道大家能否猜一下,我们人体中哪个器官里有盐酸?——胃。过渡实验:让每个学生倒一些洗涤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有些滑。生活经验:冬天,用洗衣粉洗过的手容易开裂。二.碱性物质教师向学生演示两大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观察颜色、状态。生活中,纯碱、洗涤剂、肥皂都为弱碱性物质。生活经历:家里洗碗只用自来水,不能把碗洗干净;但在水中加点洗涤剂,就可以把碗洗的很干净。学生演示:用湿布去擦有油污的烧杯,观察现象,用湿布浸一下烧碱溶液再擦,有何现象注意:烧碱是种强碱,也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不要直接接触它们。建议:P150的实验,可作为回家作业完成。小结: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以作为洗涤剂。介绍:氢氧化钙在农村就经常作为土壤的改良剂。(根据实际情况,可作为补充介绍)前面讲了酸性物质、碱性物质,那么如何来判断呢?学生讨论回答。三.物质酸碱性的测定方案一:学生分组:取四支试管,分别盛入①稀硫酸、②稀盐酸和③氢氧化钠、④氢氧化钾溶液。然后在4支试管内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并记录石蕊试液在4种溶液中呈现的颜色。要求:两人一组,第一位同学做①②,第二位同学记录:然后第二位同学做③④,第一位同学记录。方案二:(此方案更能体现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演示: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稀硫酸溶液。学生观察现象。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是稀硫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学生讨论,提出实验方案,然后实验,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的实验,由学生完成,并观察记录。结论: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知道了物质的酸碱性还不够,要进一步知道其酸碱性的强弱。例如:土地的盐碱化使土地碱性增强;一般的雨水具有微弱的酸性,但有些地方由于工业废气的过量排放,雨水酸性过强,形成酸雨,造成公害。为了了解和控制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