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小学语文学段特点,优化课堂训练的研究结题报告《结合小学语文学段特点,优化课堂训练的研究》是镇江市“十二.五”实验课题,课题研究从开题到现在已经历时两年多,现已顺利完成了研究初期的预定目标,特申请结题。现将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训练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到上个世纪70至90年代,语文训练更是走到了它的巅峰时期。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语文训练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甚至有人谈“练”色变。深怕在课堂上因为语文训练而被冠以教法不新的帽子。许多语文课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人文思想上深挖洞,随之而来的教学质量在下降。语文训练的命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曾经的被特别凸显以致发生异化,到新世纪以来的被冷落甚至淡出。近几年来,随着应试教育的“返潮”,教师们开始在课堂上展开了大量的练习。“多练”成为训练的指导原则。课堂上肢解课文、条分缕析的解读训练大量挤占了课堂训练时间,甚至于还将训练延续到课外。主要的形式就是大搞题海战术,大做甚至狂做习题,以此来补充课内训练的不足。于是,渐渐形成了这样紧张又尴尬的局面:教师疲于日常教学工作的忙碌,常常将学校从多种渠道购来的习题,不经筛选就直接发给学生去做。而这些习题往往题目重复低劣、题型机械单一、内容陈旧呆板,根本无法保证训练题目的质量和规范性;学生忙于做题答卷完成作业而无暇进行深思熟虑、举一反三,以为见得多了做得多了就会热能生巧、触类旁通,哪知数量不等同于质量,知识不能自然转化为能力。久而久之,训练变得机械枯燥、耗时多而效益低,师生都苦不堪言。那么,如何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结合不同学段的训练重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优质训练,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一)研究内容:1.研究语文课堂上,训练时机不恰当,训练量不合适,训练内容不符合学段要求的问题。2.重点研究教师找不准文本训练点的问题,消除课堂训练的盲目性、随意性训练设计没有思维价值的现象,力争提高训练的效果。13.研究课堂上的语文训练过程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因为训练的不到位往往造成以教师的阅读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等越俎代庖的行为,学生则处在主动权被剥夺的地位,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4.克服语文课堂上,教师繁琐讲解或是学生机械练习的现象,处理好语文训练过程中的“训”(即教师的引导过程)与“练”(即学生的自主实践过程)关系(二)研究目标: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清楚每个年段的训练要求。能给出合适的训练时间2.面对不同的文本,能结合不同的年段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有思维价值,形式丰富的语文训练。3.训练过程面向全体,扎实到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训练能螺旋上升。4.课堂上,正确处理好“训”与“练”的关系,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三、课题实施过程:(一)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的实际情况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阅读感悟,阅读感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个现象是,训练,特别是语言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却不断下降。语言教学的弱化、语言训练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以上对语文课堂练习作业形式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语文课堂练习在“质”和“量”两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练习时间不够。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发现很多语文课堂40分钟下来。只有3到5分钟作业练习或根本就没有设计任何练习。语文课就上成了纯粹地学习生字词和分析课文。以笔者一学期所听的校内外15节语文课为例,课堂练习时间低于10分钟的比例占26.7%,无任何课堂练习的比例占20%。现在课堂上最大的弊端,就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训练时间太少,老师问的时间太多,学生思维的时间太少,太多时间都被老师的“讲”和“问”占用,学生的读写训练和思维训练往往因时间而落空,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