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般的掌声”——教学案例张琳学期过半,在教到练习5中的改病句时,有这么一句“教室里传出雷鸣般的掌声。”当即有学生质疑——这题没有错!立刻响应者云云,来势还不小。但也有一部分在家预习的学生说:“有错!”教室里立刻分成了对垒的两派我让他们先安静下来,然后告诉他们“有理不在声高,说说各自的理由。”认为有错的一方说:“掌声没有那么雷鸣那么大,属用词不当,应该换成‘热烈的掌声’。”认为没有错不能改的一方说:“这只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我们写作文时经常用到,语文书有错!”虽然教学参考书上分析的也是用词不当,该换成“热烈的掌声”,但从我的个人立场,也同认为无错的一方一样,认为这道题出得欠妥。最后我对学生们说:“既然认为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就让我们去寻找它的出处,看看哪些书籍,报纸杂志上面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用法。等我们收集了足够的材料让我们一起写一封信去编辑社,向编辑叔叔提出我们的意见,好不好?”不久,学生就收集到各种材料《黎明前倒下的英雄--雷鸣般掌声献给瑞典女足》“瑞典队好像不相信现实,直到教练和工作人员走进场内,一个个地安慰,才让她们止住哭泣,擦干眼泪。当德国队登上冠军领奖台的时候,瑞典队列队朝观众席致谢,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起,不是献给冠军,而是给了勇敢的瑞典队,给了这群更像胜利者的不幸的姑娘们。”——《扬子晚报》“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特写:为党的旗帜增添新的光辉——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党章之际新华社记者曹智于绍良韩振军今天上午,11时28分。万人大礼堂,华灯齐放。在江泽民同志的主持下,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灿若群星的穹顶下,回荡起雷鸣般的掌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了!”热烈的掌声中,温家宝总理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600多字的贺电,频频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你们建立的这一历史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雷鸣般的掌声,在大厅内久久回响……(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人民日报》〔20031017教学反思:1\学生敢于质疑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但是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学生敢提出”语文书出错”这样大胆的质疑精神就是非常可贵的.对待学生的质疑,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我常根据学生问题的不同类型,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释疑:—、在反复朗读中释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我以为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从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自行求解。如:教学《肖伯纳和小女孩》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肖伯纳这么骄傲,为什么会逢人便说,是小姑娘教育他要永远谦虚的?肖伯纳到底骄傲吗?”这一问题的解答,对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特点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是;我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抓住入物语言组织学生读出语气、体会情感;在这基础土;再请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讲自己认为肖伯纳骄傲或谦虚的理由。学生很快达成了共识:肖伯纳不骄傲。二、在同类比较中释疑有些问题很准孤立、片面地理解,必须借鉴相类似的阅读材料,在相互印证、补充中求得全面的理解。如:教学古诗《江土渔者》时,学生对“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提出质疑:“为什么渔者要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鲈鱼呢?是不是卖了鲈鱼会过上好日子呢?”我要求学生温习学过的古诗《蚕妇》、《陶者》。经过认真研读,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渔者和蚕妇、陶者一样,即使辛勤工作,也无法摆脱贫穷的命运。学生通过阅读同类资料,加深理解了这首古诗的主题。三、在启发引导中释疑有些问题,涉及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去释疑,统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中彩那天》这一课一位学位质疑:“办什么说只要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