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两个误区文章作者:付睿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112009-7-219:02:24热点推荐:冯为民:教好语文选修课的浅见李彬: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内涵探唐建新:感受台湾中小学《国文》课本的编排一、误认为“习作”“作文”就是“文学创作”“习作”和“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深远影响和长期对“作文”的定势思维,普遍默认“习作”和“作文”就是“文学创作”。其原因有:一是我国古代教育多是以文学经典和典籍为教材,写作也就是进行文学创作,如吟诗作对,帖经,墨义,诗赋等。导致我们多数人延续至今的潜意识中仍然认为写作就是文学创作;二是当前语文教材选文多数是文学作品,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同时,也把写作和选文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就以文学创作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上述原因导致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都习惯以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来要求学生的作文。希望孩子的语言“精彩”“绝妙”“有文采”。我们应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语言不是科学家用的科学语言,也不是作家用的文学语言,而是大众语言,也就是通用的日常书面语言。对“习作”“作文”理解的偏差,导致学生作文的“文学化”倾向严重。小学作文教学,主要还是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我们在写作中贯穿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我们主观把作文的写作灌注进太多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因素,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不要因为当前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倡想象作文,就忽视纪实作文和应用作文,忽视如实描写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这一作文的基本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纪实与应用是每个公民必备的作文技能。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想象必须建立在大量感性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因此,记实作文也应该优先于想象作文的训练。鉴于此,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在语言上对小学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克服精英教育思想,回归大众教育理念,摈弃作文就是“文学创作”的观念,让每个学生能学会写作文。在小学阶段,教会学生用平平常常的语言把一件事、一种事物写明白,依然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要动辄就引导学生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反对把学生的习作文学化、成人化。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也提到:“作文一课,我谓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放在第一位。在小学阶段,我们不怕学生写的作文“大同小异”“平淡无奇”,怕的是学生不敢写作文,压根儿不想写作文。针对这一现实,《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作文的非智力因素,多处提到写作的“兴趣”“自信心”“分享”“快乐”等。“在小学阶段,只要学生有作文的兴趣,能坚持主动地写作文,能通过写作来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客观真实地记录生活就是写作的成功。”因此,走出“习作”“作文”就是“文学创作”的误区是小学作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二、作文教学实践把“生活”的内涵狭隘化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语文课程标准》也已经明确提出小学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课程标准的表述中,“生活”不单是亘古不变的家庭生活、日常的校园生活,还应该有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应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存在着从理论到实践脱节的问题。从作文命题就可以窥见一斑:《我第一次××》《我的××人》《他(她)××了》《爸爸(妈妈),您听我说》《给××的一封信》……从这些命题可以看出,我们的写作实践仍然受狭隘“生活”观念的影响,写作题材局限于家庭生活和日常的校园生活,这导致学生作文的内容缺少变化和生机。在具体操作中,它表现为作文写作教学单纯注重经验性、回忆性的写作引导,缺少把作文命题真正融入社会生活进行调查、考证的实践环节,导致作文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