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的相关的资料:1、“语文”的由来中小学的语文,原来并不叫"语文"。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后,全国兴办了"新学",管这们功课称为"国文",当初的内容全是文言文。"五四"运动后,发起了白话文的运动,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学习白话文,中学则称为"国文",其读写上虽有白话文的内容,但还是以学习文言文为重点。1949年6月,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通用教材,一些专家们认为中小学都因该以学习白话文为主,同时要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于是,在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下,将小学的"国语"课和中学的"国文"课统定为"语文"课。1955年,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教育要向苏联学习的问题,强调了凯洛夫《教育学》是中小学教师的必读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学语文照搬苏联的一套。不久,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中学语文又进行了易名,改为"汉语"和"文学"两套课本。当然,这种做法很快就被否定了,"汉语"和"文学"又合二为一,仍称为"语文"。那么,什么是"语文"呢?《现代汉语词典》释为: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字的简称。《新华词典》解释为: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比较之下,后者的解释中更广泛一些。但,上边都是侧重于从知识上对"语文"进行阐释的。"语文"的内涵还应该包含着技能和技巧。有专家用一副对联进行概述:上联为"字词句章篇"下联为"讲读说写演",横批为"精讲多联"。这样的理解更为具体,也更为全面,不但从基础知识上进行说明,还丛基本功能上进行了发掘,而且还指出了教语文的基本原则,这是很中肯的。2、成语新编(相声,马季)甲我们祖国的语言丰富多彩。乙对!因为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甲特别是一个相声演员,对祖国语言要不断地研究。乙当然!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嘛,你研究得怎么样?甲啊!……你还看不出来么?我把肚子都研究大了。乙这肚子跟研究语言有什么关系?甲太有关系了,我研究一点儿装里面一点儿,装来装去日久天长大肚皮了。乙没听说过,你那是脂肪太厚,营养过剩。甲不!我这是语言过剩,他们都说我是满腹经纶。你要不信,你上这摸摸。乙这语言还能摸出来?甲太多了,一摸就摸出来。乙好!我摸摸。甲可别使劲儿,一使劲儿挤出来就浪费了。乙我轻着点摸。这是什么?甲一大块的?乙啊!甲这是外国语。乙外国语也研究?甲Yes!乙就别说了。甲不是我说的,是你给我挤出来的。乙这儿是什么?甲这是少数民族语。乙这儿?甲这是汉语。乙这儿?甲这是方言土语。乙这儿?甲民间谚语。乙这儿?甲歇后语。乙这儿?甲成语。乙这儿呢?甲一条一条的?乙啊!甲这是排骨。乙嗐!你研究这么多语言,最精的是哪一种?甲那要算成语。我这人对成语有特殊的爱好,研究时间最长,积累得最丰富。乙是啊,成语有什么特点?甲成语文字简练,语意深刻,人们都喜欢使用。如果不用成语,写出文章来没有色彩,说出话来没有味道。乙你举个例子。甲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大家只有“同甘共苦”,才能够“同心同德”干四化。乙这谁都听得懂。甲一句话用了两个成语。乙“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甲把全国人民大搞四化的决心和态度全概括进去了。乙对呀!甲要是不会用这两个成语,用一般文字代替,说出来就哕里哕嗦了。乙那怎么说呀?甲我们大家只有有罪一块受,有福一块享。有了甜的大伙分着吃,有了苦的谁也跑不了。谁也别藏,谁也别躲,谁也别争,谁也别抢,谁也别多,谁也别少,谁也别特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个心眼儿,一个劲头儿,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德行,一个模样乙行了,行了!看来该用成语。,甲成语的含意,用白话表达不出来。乙行!看来你对成语是有点儿研究。甲当然了。乙这样吧!咱俩在这儿说说成语怎么样?甲噢!你也会说。乙这有什么。说成语虽不敢说“略胜一筹”,起码也和你“不相上下”。(摇头得意)甲哎呀!瞧他这样儿是“洋洋得意”,“摇头摆尾”。乙谁呀!甲你要能说,咱俩比着说,看谁用成语用得最恰当,看谁说得最巧妙。乙那就开始吧!我说长安街的夜晚,“十里长街”,“火树银花”。甲是两个成语。我说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乙人民大会堂“巍然屹立”,“气势雄伟”。甲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