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与矫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小学五年级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性格极易扭曲的危险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重,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内部冲突非常激烈,如果没有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及时指点,很容易造成强烈的挫折感、失败感,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发展障碍,严重者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学习、交友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学校中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一些“特殊”的学生,有的可能是成绩优秀者,有的可能是成绩较差者;有的表现为心理自闭,不敢与同学交往;有的表现为行为缺乏自控,有破坏和暴力倾向。不管是属于哪一种类型,都是我们教育和服务的对象,都不能弃而不管。对待这样的“特殊”学生必须运用特殊的教育方法,班主任教师则要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一、案例背景:辅导对象:小林性别:男年龄:11岁年级:小学五年级家庭情况:父母离异二、案例描述:该生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父亲没有正当的职业,整天游手好闲。为此,该学生从小就失去了母爱,父亲也没有尽到教育的义务,只好与奶奶相依为命。由于受父母的影响,总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感到悲观失望,有抑郁倾向。感到自己没有亲密的朋友与之交谈,没有可以使自己感到高兴的事,内心充满孤独和寂寞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往,独来独往。上课经常发呆走神,不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降。三、案例问题:1、该生有很强的自卑感。由于家境贫困,缺乏母爱,自尊心很强的他感到无法与人相比,情绪低落,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与别人交往,缺乏自信心,无竞争意识。蔓延到学习上,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注意力涣散,得过且过,导致成绩一跌再跌。成绩的倒退,同学的白眼与老师的批评更加激起了他的自卑,从而造成新一轮的恶性循环。2、该生有很强的孤独感。虽然在一个班集体里,可是他完全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由于没有同学愿意与这样的“差生”来往,自卑心理严重的他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进而引发孤癖不合群等各种不良心理。使他很少去关心他人,也不会被他人关心,不乐意与别人交往,封闭自我,很少参与集体性的活动,更缺少知心朋友。3、该生还伴有焦虑和紧张情绪。在成绩下降后,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也想迎头赶上。但在老师的批评与催促之下更加紧张、着急,在这种情绪中难以自拔,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在心理上必然引起自我防卫,借助玩耍找回快乐,摆脱烦恼,作业却一拖再拖,面对老师时,也只能用沉默来应对。综上所述,该生由于自卑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反应,使他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饱尝痛苦与失败,急切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帮助,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在恶性循环中就会毁了他自己。解除心理枷锁,让他抬起头是转化他的关键之举。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从该生的个体情况来看,他的心理问题比别人要严重一些,相对来讲转化的难度要难一些。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四、干预措施:1、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古往今来,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在于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学生在失败挫折面前树立积极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经常找小林谈话,我们谈到了海伦·凯勒如何克服自己眼不能看,耳不能听,嘴不能说三种痛苦,终生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获得成功,谈到了爱迪生,在几千次失败的实验面前,也绝不退缩,最终成功地发明了照亮世界的电灯……如果这些人在失败面前丧失信心,将会一无所成。经过多次谈心,他终于重新又树立了自信,走出了情绪的低谷。由此可见,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你,只有你能改变自己。2、经常使用激励的语言赞美学生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士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在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