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文让品德课引导学生成长VIP免费

论文让品德课引导学生成长_第1页
论文让品德课引导学生成长_第2页
让品德课引导学生成长刘汉燕近来,电视上、网络里一遍又一遍地歌颂着这些光辉形象: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司机、托举哥……如此大的宣传力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物的事迹确实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感动;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类似这些道德模范的行为太少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有待在这些道德标兵的引领下发生良性改变。一种社会风尚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而最重要的是从娃娃抓起。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具体要从抓好品德课的教学抓起。如何通过品德教学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人在这里谈几点浅见:一、知识与理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成果服务于社会。品德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力求做到的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倡导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促进他们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课程功能不仅仅在促进他们的发展,而且还使他们能得到各种美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它还要求儿童的学习应是经验的、体验的、生活的、实践的学习。儿童的知识源于生活,教育要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自身具有受教育、接受引导的需要。教育者在引导儿童方面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尊重儿童必定内在地包含了对儿童的引导。因为儿童只有在教育引导下才能不断发展和提高,使他们的价值不断得到提升。本课程所涉及的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等诸多关系,都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他们各方面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也需要按一定的目标去积极引导。如在《我爱我家》这一主题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懂得热爱父母、孝敬父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做好一天的当家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劳累。一天下来,还要让爸爸妈妈对自己孩子的表现进行打分,填写反馈表……那么,这个活动是不是进行一次就完了呢?当然不是,可将活动持续几个星期。这样,学生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对父母的了解,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父母的情感,也在家务劳动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说,确实具有挑战性,但是,学生在平时的不断评价反馈中,行为习惯得到了深化,效果很好。二、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在品德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儿童有他们自身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与特点,不从这种需要与特点出发,教育几乎成为不可能,教育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教育的必要手段,但这还不是这种关注的根本。这种关注的更重要意义还在于:一方面,学校教育无可否认地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程更要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为增进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必须强调实践和体验,使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学习,注重实践能力的养成;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与此相应,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和引导儿童参与学习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小学资料+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精美课件,值得下载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