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确定长度单位备课人龚鑫江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推测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探究新课1.教学例8。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1.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2.指名回答,说想法。罗田县思源实验学校教案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过程引导:排除法、推算法、类比法。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3.做一做。(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三.练习拓展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3.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4.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作业布置1.做一做。(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2.练习一的8、9、10、11题。课后反思学生初学厘米和米,很容易把这两种概念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概念上的混淆,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而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重点放在策略的研究上,就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