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由《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片段想到案例背景:在学生的眼中,科学是神秘的,是遥不可及的。其实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科学,科学知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此在探究一个新的知识之前,要让学生能“回”到生活中,这样的探究才够自然,学习才够轻松,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愿意去学,也会让他们感受到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如此的广泛,从而对下一次探究产生强烈的欲望。因此,从他们身边最常见的事物,最想解决的问题入手是每节课的切入点。情境描述:在上《物质的溶解性》时,由于我需要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匆忙赶到另一所学校借班上课,课前也没有时间与学生沟通,所以导入成了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我的设计要尽可能生活化,而且要激发他们听课的兴趣。“同学们,我今天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也是第一次给我们班级同学上课,对于你们来说我算是个客人吧,你们平时都是怎么招待远方来的客人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说泡茶的,拿水果的,还有说拿糖,瓜子之类的零食的,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那我趁势追击:“呵呵,给客人泡杯茶总要的吧。同学们平时在家里泡过茶吗?“先放茶叶,再加水,很简单的,我们都会......”同学们嘀咕着。“好,那今天老师就反客为主,给同学们泡杯糖水,派一位同学作为代表来品尝一下老师的心意,好吗?”学生代表很自豪地品尝着,我微笑地问,“合你的口味吗,甜不甜?”同学害羞地说:好像不怎么甜吧;“那怎么办?”“加糖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知道糖加得越多,这杯糖水就越甜,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加糖呢,加入的这些糖都能溶解吗?”这节课就这样顺利地展开了......在上到“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这个知识点时,我设置了一个情景:“呵呵,今天老师匆忙赶来上课,也没有带什么礼物给大家,只带了一瓶雪碧与同学们分享,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帮老师倒出一杯”,同学们跃跃欲试,一个男生自告奋勇地上来帮忙,看来是个热心的孩子,帮忙倒出一杯后,我把剩下的雪碧送给了他当作“见面礼”,这位同学显然感到很意外,不过同学们都开心的笑了,心里肯定在想:老师葫芦里买的什么药啊,赶在他们的兴头上,我很快地把知识点落实了。通过平时生活的“再”经历,我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一些知识,当然要及时地让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在课堂知识巩固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洗脏手”活动,让一位敢于尝试的学生走上讲台,给他的食指涂上红色的油漆,这应该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吧,让大家去想该怎么办?有的同学说用水洗,有的说用汽油洗,有的说用香蕉水洗等等,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既然大家提出这么多意见了,那咱们就来试试吧”,用水洗,洗不掉;然后用油漆洗,结果洗干净了,再进一步地引导他们运用知识点来解释其中的原理,那些提意见的同学显得无比兴奋......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别样的课外作业:童话里说,海水中的盐是由一只神磨不停得磨出盐来后溶解在海水里的,请你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求助他人,解释海水中的盐是从哪里来的。让他们能够感受课堂学到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去揭开童话故事的神秘面纱。案例反思:这一节课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无处不在,来自我们周围的生活,同时学好科学知识原来可以解决这么多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强烈的好奇心。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将科学知识与生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呢?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略有几点体会:1.尽可能地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科学课堂上,所有预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贴近生活,尤其是需要设计生活化的导入,吸引学生走进科学世界。最好直接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及实例进行探究,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设计一些他们这个年龄感兴趣的素材,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真实地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2.在科学实验中,尽量提供生活化的材料。科学重在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探究过程,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