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0改革开放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农业的发展。(2)过程①开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②推广: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体制随之在全国逐步废除。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3)主要内容:①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②不变:土地所有制形式(公有制)。③变: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下是自己的)。④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4)意义: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b)(1)初步形成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1988年海南省的海南岛。②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④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4月开辟上海浦东为经济开放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易错提醒经济特区的“特”是说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的“特”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d)(1)邓小平南方谈话①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②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d)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新体制的优越性会更好地发挥,有力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层点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四个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主题一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守旧与改革观念冲突史料一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论从史出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政治管理体制方面。史料二“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论从史出人民对改革心存疑虑,“左”倾思想束缚仍在。史料三“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论从史出改革之初守旧与改革观念冲突仍严重。1.凤阳粮食产量背后的历史秘密史料1978年,凤阳实行包产到户后,1979年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1980年至1982年,凤阳产粮实现了三连增,分别为5.02亿千克、6.70亿千克、7.15亿千克,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得到了大发展。2.城市企业属性凸显体制改变解读数据表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2002年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