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一)学习目标1.学会观察并描述动物、植物的各种行为。2.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资料。3.了解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课堂学习设计[课前练习]1.青蛙、蛇、熊的冬眠,是对寒冷的冬天缺少食物、低温的一种适应。2.燕子低飞要下雨,是因为下雨前气压比较低,昆虫无法飞高。所以下雨前,燕子的低飞现象是受环境因素中的食物、气压的影响。3.大雁总是在每年的冬至,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南飞。影响大雁定期南飞的因素,是自然界的哪一种节律性变化(C)A.昼夜变化节律B.月相变化节律C.季节节律D.以上三个同时作用4.课前布置调查。(1)到自然界里去走走看看,将观察到的有趣的生物行为记录下来;(2)到动物园去,询问管理员各种动物有哪些有趣的行为;(3)上网调查,整理动物的有趣行为,分析、探讨动物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科学探究]一、生命活动的调节春天,许多植物开着美丽的花,万物开始生长;秋天,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落;鸟类总是按照它特有的方式筑巢……生物不断地通过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来适应周围变化着的环境。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的生命活动是怎样调节的?二、生物有趣的行为1.青蛙、蛇、熊等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候鸟为什么要迁徙?蚯蚓为什么在下雨天要钻出地面?猫头鹰和老鼠为什么总是在晚上出来活动?2.你还能列举动物哪些比较有趣的行为吗?三、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1.举例。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堵洞将下雨,你能说出原因吗?下雨之前,由于气压比较低,虫子无法飞高,燕子为了吃到虫子要低地飞行。下雨之前,由于空气的湿度比较大,蚂蚁能感受到空气湿度的增加,为了防止雨水流进洞内而有了堵洞的行为。2.举例。青蛙、蛇到冬季要冬眠。你能说出原因吗?青蛙、蛇是冷血动物,由于体温不能调节,一到冬季,由于外界温度比较低,使青蛙、蛇的体温也很低,生命活动受到了影响,所以要冬眠,保存能量,维持生命。3.仔细观察课本图3—3,说明猫头鹰和老鼠有什么行为?白天进洞休息,晚上出来活动觅食。思考:是什么因素使猫头鹰、老鼠有这样的行为呢?白天和晚上主要的差异是光照和温度、湿度、食物等等。4.动物的节律性行为——“生物钟”。(1)影响因素:昼夜变化节律、月相变化节律、季节节律。(2)动物的节律性行为:①猫头鹰、老鼠等昼伏夜出——昼夜变化节律;②候鸟的迁飞、鱼类的洄游、动物的生殖,每年具有固定的时间——季节节律;③鱼的繁殖——月相变化节律。[典型例题解析][例1]中科院科学考察组,在考察云南天坑时,在天坑的地下河中发现了新的物种——盲鱼。影响地下河里的鱼视力退化的环境因素是(B)A.温度B.光照C.大气压D.水质[解析]天坑的地下河中一年四季光阳光照射不到,鱼的眼睛不能视物,久而久之眼的视力退化,所以答案B是正确的。[答]B[例2]家养的小白兔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换毛,春季将浓密的毛褪去换上一身较稀疏的毛,而在秋季刚好相反。使小白兔具有上述节律行为的是环境变化中的哪一节律性变化规律,影响小白兔换毛的环境因素是什么因素。下列解释正确的是(B)A.昼夜变化节律、光照和温度B.季节节律、温度C.月相变化节律、温度D.以上三个都是正确的[解析]小白兔换毛是每年的特定季节性行为,是对四季变化节律的一种适应。影响它换毛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冬季寒冷来临,换上厚毛保暖;夏季换上薄毛,便于身体散热。所以答案B正确。[答]B[课内练习]猫头鹰和老鼠在昼夜变化时是怎样活动的?影响它们这种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猫头鹰和老鼠都是昼伏夜出。影响这种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和温度。[课时小结]1.影响动物行为有许多环境因素,比如:光照、温度。2.环境的节律性变化,使动物的行为具节律性,习惯上称“生物钟”。课外同步训练[基础过关]1.影响生物行为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因素与生物行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2.你认为“燕子在下雨之前会贴着地面飞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压和湿度。[深化提高]3.许多鸟类都有迁徙的习性,通常一年两次。春季的迁徙是(A)A.由南往北,从越冬区飞向繁殖区B.由北往南,从越冬区飞向繁殖区C.由南往北,从繁殖区飞向越冬区D.由北往南,从繁殖区飞向越冬区4.请列举两例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