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情感目标: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增强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学习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派别:运动名称:领导人物:序幕:组织名称:机关刊物:变法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起止时间:二、学以致用,合作探究材料一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现在朕位几乎不保。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材料二“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这些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康有为请据此史实,回答下列问题。下这道密诏的是清代哪一位皇帝?两则材料都同意什么主张?具体指什么事件?2.太后”是指何人呢?她代表清庭中的什么派别?3.二中的康有为代表的什么派别?在“祖宗之法”没有变之前,康有为做了哪些工作?4.变法的主要内容?5.“祖宗之法”变了以后,康有为的遭遇如何?为什么会失败?三、各抒已见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谭嗣同等六人慷慨就义,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这次变法却深入人心,请谈谈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四、知识整合五、巩固练习1.使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A.洋务运动的失败B.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C.鸦片战争的失败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2.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A.康熙帝B.道光帝C.光绪帝D.宣统帝3.在反对维新变法的斗争中,对慈禧太后的身份定位最恰当的是()A.清朝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B.清政府中顽固派的首领C.中国皇权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女强人D.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唾弃的卖国贼4.历史课堂上同学们就“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展开了讨论,其中最正确的是()A.顽固派的强大B.光绪帝被囚禁C.袁世凯的告密D.帝国主义的破坏5.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A.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府效率D.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六、学习感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启示、感悟?还有哪些疑问?第7课戊戌变法参考答案: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略)二、学以致用,合作探究1.光绪帝:变法的主张;具体指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2.慈禧太后代表顽固派。3.康有为代表维新派。康有为做的工作:(1)1895年公车上书光绪帝,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2)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3)在北京组织强学会,把《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4)公车上书以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倡导变法。4.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5.慈禧太后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方法;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脱离了人民群众,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三、各抒已见历史意义: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要改革旧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维新变法运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