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学习要点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的,它可以在中传播,还可以在和中传播。3.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波引起_______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_______,这样我们便听到了声音。4.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在______中较快,在______中最快。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学习过程一、声音的世界观察课本P34插图,聆听相关的声音。请提出两个有关声音的问题,并和同学交流。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2)在扬声器中放些小纸片,播放音乐时,纸片;停止播放音乐,纸片。(3)将用力敲响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会看到。原因是。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还能听到声音吗?做一做利用你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钢笔帽、纸、塑料薄膜、橡皮筋、音叉、水等)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想一想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停止,发声也停止。试一试演奏不同乐器(如二胡、口琴、笛子、锣、鼓),观察其振动发声的部位。请回答:弦乐器(如吉他、二胡、提琴)靠发声。管乐器(如笛子)靠发声。打击乐器(如锣、鼓)靠发声。诗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试举出生活中(课本以外)的实例,并相互讨论、交流不同发生体发声时的特征。三、声音是怎么传播的1.观察(主要是倾听)教材图3-9所示实验。抽气前,你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吗?。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钟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推理,如果把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仔细对比前后两次声音的差异总结出: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当撤去抽气机使空气由抽气口进入玻璃罩内,出现的现象是。2.体验图3-10所示情况。你若用力拍手,鱼会被吓跑,这时,水中的鱼听到声音的主要途径是,这个实验说明。3.体验图3-11所示情况。你听到的两次声音相同吗?。第一次听到的声音的传播途径是。第二次听到的声音的传播途径是。这个实验说明。事实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是介质的,它既可以在中传播,也可以在和中传播。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4.自学P37有关“人耳的结构”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介质中以的形式传播。(2)写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5.阅读P38中的内容,然后回答:(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在______中较快,在______中最快。(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其速度的大小还与和有关。(3)如果只用停表、卷尺作为测量工具,你将怎样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①说明你所设计的测量方案。②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你会怎样做?6.阅读“信息窗”,在图3-13中简单画出声音从三音石发出到听到回声的传播路线。自我检测1.如图3-1-1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2.在全日制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唐朝时期莆田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诗,如图3-1-2所示。垂钓小儿不敢答话,因为他知道,声音可能会吓跑将要上钩的小鱼。此事表明_________和_________可以传声。3.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A.声音被手挡住了B.声音被手吸收了C.琴弦的振动变小了D.琴弦的振动停止了4.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当两人在月球上时,即使他们离得很近,还必须靠无线电话交谈,这是因为()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