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主要讲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意义及影响。第一目“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讲述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通过补充材料来说明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新文化运动。第二目“外争国权,内政国贼”讲述五四运动的经过、结果,主要按课文讲述。第三目“五四精神”讲述五四运动的意义、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通过多角度的材料呈现,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五四精神,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设计思路:本堂课将教材内容整合为四个环节:探源五四、图说五四、感悟五四、弘扬五四。探源五四环节通过阅读史料和视频资料等方式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图说五四环节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搜集资料及课堂小游戏等方式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感悟五四环节引导学生认识五四运动的性质、意义及五四精神;弘扬五四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当代史实及自身情况阐述如何弘扬五四精神,是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激发其爱国心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学情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较强的表现欲。初始能力:(1)五四运动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的内容,他们对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及五四精神较为熟悉。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也是理解本课重点、难点的基础。(2)经过半个多学期高中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3)分析问题的较低,深度、广度不足。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如信息的搜集、获取、分析、评价。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北京天安门图片)北京天安门已成为中国的象征。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它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几百年来中国的专制统治,见证了一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展示清末天安门图片),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展示五四运动油画)。就在90年前,天安门前走过这样一群青年学生。他们挥舞着旗帜,高喊着口号,为挽救中国的危亡挺身而出。这是什么事件呢?——五四爱国运动。那么五四运动是如何爆发的?它对今天的中国以及当代的青年又有怎样的启示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五四运动。今天这堂课我们分四个环节来了解五四运动:探源五四、图说五四、感悟五四、弘扬五四。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个环节——探源五四。新课教学一、探源五四——背景1.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由此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蔡元培聘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那么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救国主张呢?阅读材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提问:陈独秀所说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民主与科学。民主既指民主制度,还包括民主思想和民主精神。即以民主来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科学除了指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还包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即以科学来追求真理,探索救过救民的1道路。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青年学生尤其是北大的学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史称巴黎和会。提问: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战胜国:1917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了数十万劳工协助协约国作战。那么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哪些要求?——七项条件:一、废弃势力范围;二、撤退外国军队、巡警;三、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四、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