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秦王扫六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解说。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秦王扫六合”位于新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本课的重难点如下:(1)“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朝的统一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开发南疆,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焚书坑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由于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初一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为了把历史事件和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深刻的印象,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把“焚书”、“坑儒”的场面用动画演示出来,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调动起来,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二、说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课,学生对历史知识是陌生的,知识结构是混乱的。同时我校学生基础较差,课外知识欠缺,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有着较大的局限性。所以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对秦始王统一天下及其暴政有初步的了解,但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对具体历史事件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但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并且借用图片、音乐、视频资料制造意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2、教法分析在本课的设计中,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实际和历史学科的特点,依据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理念,我采取了启发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以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感性认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三、说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本课的需要,我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通过看图识图,指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四、说教学程序我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探究——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