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等词语。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3.了解时代背景,正确把握文中“山”、“海”等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揣摩精彩的语言,注意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5.培养学生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学难点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教学准备1、背景音乐《星空》。2、文章《山不过来,我就过去》。3、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1.《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2.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出示投影)1.注音:痴想(chī)隐秘(mì)凝成(níng)诱惑(yòuhuò)喧腾(xuān)漫湿(màn)一瞬间(shùn)2.解释:痴想:发呆地想。痴,傻,愚笨。隐秘:隐蔽,不外露。铁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凝成:凝结形成。诱惑:吸引,招引。喧腾:喧闹,奔腾。一瞬间:一眨眼之间。三、明确学习目标(出示投影)并达标(一)朗读1、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2、教师配乐朗读,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3、学生散读,教师巡视指导。4、指名朗读,学生评价优劣。5、齐声朗读。(二)合作探究,品味诗歌分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教师明确:第1节童年时向往与失望(三)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1、课题(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4)、品味重点句子。由学生自己来找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并补充其他没有找到的。(在课件中打出全文,每一句都使用超连接,以便课堂上灵活运用。)详细见书上的笔记。(5)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问题(投影):①“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么深层含义吗?②“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③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④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⑤“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