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神奇的眼睛第1课时眼睛与视力矫正【学习目标】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2.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归纳总结: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前,需配戴凹透镜来矫正。2.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后,需配戴凸透镜来矫正。友情提醒:近(远)视眼及其矫正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自主阅读教材P7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如图所示眼睛是眼球的结构图,请补充缺少部分的名称:(1)视网膜;(2)晶状体;(3)睫状体。2.来自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C.所成的像是实像D.所成的像相对物体是正立的自主阅读教材P75~7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小明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图甲所示,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相当于玻璃体;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前加一个凹透镜,能使光束会聚在烧瓶的后壁上。思考:(1)与正常的眼睛相比,近视眼存在哪些缺陷?答:近视眼的晶状体过厚,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对光的会聚能力过强,导致远处物体所成的像位于视网膜前,致使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2)近视眼镜对光有什么作用?答:发散作用。4.小明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图甲所示,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相当于玻璃体。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前加一个凸透镜能使光束会聚在烧瓶的后壁上。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选择两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思考:(1)与正常的眼睛相比,远视眼存在什么缺陷?答:远视眼的晶状体过薄,或眼球的前后径过短,对光的会聚能力过弱,导致近处物体所成的像位于视网膜后,致使人看不清近处的物体。(2)实验中后来加的凸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答:会聚作用。1.对学分享独学1~4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2.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生成新知方案探究“视力的矫正”,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凸透镜模拟人眼的晶状体,用光屏模拟人眼的视网膜,烛焰相当于被观察的物体。先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位置,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再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镜片是凹透镜的眼镜,则必须将光屏适当向后(选填“前”或“后”)移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这是因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该实验是对近视(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作用的模拟。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2课时透镜的应用【学习目标】1.知道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和作用。2.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友情提醒:1.像的放大和缩小、正立和倒立是相对于物体而言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图所示中涉及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工具,它的学名叫放大镜,实质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在生活中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透镜的应用。自学互研生成能力自主阅读教材P7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如图所示,小宇用放大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当放大镜靠近书本时,他看到的是“YS”两个字母正立的放大像,这是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