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了解就业制度的变化,理解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2.记住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医疗保险制度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认识就业制度的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表现,形成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学习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学习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二者的关系的把握。【课前预习】【学法指导】【预习自测】一、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改革开放带来了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变(1)原因:政策的实行。(2)表现:①;②;③城乡居民的发生变化,已达到小康水平。二、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1.原因:党和国家为加强建设开展一系列活动。2.表现:民族精神风貌发生可喜的变化,文明城市与文明村镇的涌现【课内探究】【学始于疑】1、为什么说我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2、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质疑探究】探究问题一:在生活逐渐富裕的情况下,你认为应当倡导怎样的生活方式?【当堂检测】1.下列社会现象属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A.凭票购买粮食B.穿中山装C.公费医疗D.公开招聘员工2.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行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3.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能准确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概况的“关键词”()A.“双万”方针“三个面向”、“和平”赎买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C.“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4.被称为“新时期活着的雷锋”的杰出代表是()A.孔繁森B.蒋筑英C.徐虎D.李向群【课后反思】【课后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江泽民请回答: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⑵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什么?⑶材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谁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