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柳海丽134635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就应以“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阅读目标具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瞻性和长期性,更重要的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有这种意识,把本教材作为范本和媒介,通过教材教学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彻底改变以往“教教材”的理念。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误区。1.违背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削弱诵读教学当然这种误区的产生主要责任在以考试为指挥棒的老师。老师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太多关注学生的分数而非是能力。在学校的压力下,教师也无奈的选择了自己受累学生受“害”的教学方式——以讲解为主,减少甚至剥夺了学生诵读的机会和权力。这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见解是不符的。叶圣陶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违背了这些规律,削弱、歪曲了诵读教学。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进行一言堂的讲解,更有甚者,早读课上,学生的诵读也变成了老师的讲析。以至于使学生养成一种思维惰性,不主动也不愿意思考,课堂上,你所看到的只是学生埋头记笔记,课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久而久之,学生也想当然地觉得,一个能让你记很多笔记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一堂课你记了笔记才算是真正的上课,才算是有收获的。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灾难!2.阅读教学的目标短期化我不否认,每一个年级,每一册书,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课,都需要有一个目标。但是母目标与子目标之间,平行目标之间应该有联系有衔接,自成一个系统。老师在备课时应该既有宏观目标,又有具体细化的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同时兼顾学生理解力和做题技能的训练。以七年级苏教版语文上册为例,第一单元至第六单元的主题分别是: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节、关注科学、奇思妙想。那么,我所确定的大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知文学的奇妙,进而热爱文学,学会写自己的童年趣事,了解自己家乡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的风土人情,感知多彩的四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最后一个,就要联系我校的校情,我校校训是“以科技点亮未来”,科技是我校特色,因此我利用学校资源通过实验观测等活动让学生热爱科技,在此情感基础上,走进文本,感受科技的无穷力量。在这些大目标的背景下,我每一课又确定了相应的小目标,当然是涵盖在大目标要求之内的。这样,就做到了目标之间相互联系,自成一个系统。3.阅读教学方案的确定不是着眼于课文整体,只是寻词摘段语文是具有工具性特征的,但是于漪老师曾十分尖锐地批评道:“这些年来,工具性的砝码越来越重,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意义在相当程度上形同虚设,只是寻词摘段,用解剖刀肢解,作为训练语言的例子,学生在知情意方面有多少收获要打个问号。”我们过多的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缺忽视了它的人文性和文学性,忽视了它的整体美。最典型的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更多关注字词句段的分析、识记和积累,而不是着眼于课文整体挖掘其思想内涵。比如在学习到朱自清的《春》,不可否认,这是一篇极经典极美的写景散文。老师们也知道,最好的的教学方式是着眼于整篇文章,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春天景物的美丽。但是,也正由于这是一篇极经典的文章,被纳入了考试之列。语文考试大多从赏析语文入手,于是乎,一篇美文便被老师分析的支离破碎,味同嚼蜡,同学们书上记得密密麻麻。因为要考试,同学们又必须将全文及全文的知识点背诵,这同时让学生对如此美文产生不喜欢甚至厌恶情绪。这样的恶果,都是不科学的阅读教学方式惹的祸!这些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无疑会让老师不得语文教学之精髓而深受其苦,使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