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考试说明》涉及古代诗歌鉴赏的内容1.理解B2.分析综合C3.鉴赏评价E古代诗歌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考什么《考试说明》内容的理解形式具体内容思想情感写作目的作品倾向社会意义语言表达技巧意境吃透《考试说明》,有的放矢运用《考试说明》,提高效率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诗词鉴赏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章法表现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陆游《书愤》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元稹《菊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王维《山居秋暝》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王昌龄《闺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判断下面诗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描写手法根据描写角度的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白描手法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上文画线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这句诗是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工笔手法即对细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景和情的关系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乍看,这是一首写景诗;实际上,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诗人久久伫立,一直望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时的情景。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借景抒情春闺思[唐]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诗人在此既是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柳树的千丝万絮,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句中“陌上桑”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诗人在此除了实写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情景交融天仙子宋·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云破月来花弄影。影。重重帘幕...